半壁江山面臨得而復失
高峰過后勢必迎來低谷,更何況是極為脆弱的國產手機陣營。
在享受了從2000年開始的一路順風順水的幸福生活后,2004年的中國手機業終于走入寒冬———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股寒流遲早會來的。
市場研究公司GfKAsia表示,今年1至6月,在中國售出的手機總量中,中國品牌所占比例已從49%降至46%,銷售額比重則從42%降至37%。同時,中國手機企業又患上集體低迷癥。“銷售下滑、市場份額萎縮,這已經不是一家兩家的事情了。”在一些經銷商們的眼里,市場低迷已經成為行業的普遍現象。資料顯示,波導主營業務利潤7.95億元,同比下降14.05%;夏新主營業務利潤6.52億元,同比下降48.24%;TCL的銷量和銷售收入同比分別下降6.8%和30%;科健凈利潤同比下滑了46.12%。
至此,多年努力方形成的中外陣營“隔江對峙”的格局瞬間崩塌,一路收復的半壁江山也大有得而復失之勢。人們不禁要問,國產手機陣營到底怎么了?幾大隱患終于爆發
實際上,過去幾年國產手機一路大獲全勝的時候,很多人就已經指出,國產手機普遍存在的幾大隱患如不能盡快根治勢必養虎貽患,而如今,這些養大的老虎開始“反咬一口”了。
缺乏核心技術,這早已被人們說爛的話題,時至今日仍然是國產手機心中最痛的傷。雖然現在的手機產業鏈模式已經大幅降低了手機市場的進入門檻,國內外手機廠商在獲取芯片等核心技術時所花費的代價和機會成本不會過于懸殊。但在市場先機的把握上,由于技術的差距,國產廠商卻只能總是跟在國外廠商的后面,棋差一招。中國臺灣《商業周刊》曾撰文指出:目前大陸沒有一家廠商能真正做出手機,幾乎都是由中國臺灣、韓國企業進行代工,或都是由中國臺灣、韓國企業做好后,貼上大陸企業的牌子的貼牌手機。大陸國產品牌第一名的波導,即采用明基所研發的手機。明基2002年手機300多億元的營業收入中,約有20%來自大陸的貼牌訂單。
質量控制則是任何行業發展壯大的煩惱,國產手機更是難逃其“魔掌”。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投訴報告顯示,去年他們共受理手機投訴3.2萬件。質量差、維修難成為去年手機產品的投訴熱點,質量投訴在不少城市的手機投訴中占到90%以上。而據了解,這其中國產手機6%的平均返修率比國外品牌要高出一倍。
產能過剩則是國產手機“壯大隊伍”時必然出現的現象。一位手機廠商不無傷感地說。在他看來,導致國內手機企業業績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庫存的增加導致資金短缺。目前國內手機廠家總體年產能約占全球產能的一半,已經大大超過了國內市場的需求,手機市場嚴重生產過剩已成為手機業界的共識。據悉,今年國內手機的產量有可能達到1.7億臺,而國內的總需求量才6300萬臺。產能過剩使得國內手機產業出現存量市場危機。
渠道優勢不再,銷售成本居高不下則是新問題。有人說,國產手機去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成績,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其在國內二、三級以下市場的成功營銷渠道。為了吸引經銷商投入自己的陣營,國產廠商普遍給經銷商留出了高于國外品牌一倍的利潤空間,而這無形中造成營銷成本居高不下。而隨著國外廠商營銷手段的改變,國產廠商們的殺手锏則不再靈驗。尋找過冬新棉衣
就目前看來,隨著國外品牌從產品、營銷甚至是價格上的全面反擊,今明兩年將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的分水嶺年度。而中國手機牌照一旦放開,將進一步加劇手機行業的重新洗牌。因此,業內人士指出,國內手機企業除了要加強規模、產能和銷售團隊的實力外,最重要的還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爭取在行業洗牌之時,增強自己的談判籌碼。
“對國產手機而言,目前最現實的問題,還是盡快進一步提升自身研發技術實力,以更好地應對3G時代的競爭,在同一起跑線上同全球知名通信廠商展開競爭。”TCL手機有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在技術上挖掘潛力,有業內人士表示,國際化也是國內企業的一條重要出路。但是,國際化道路上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企業不僅需要對要進入國家的環境和市場熟悉,還要在國外有駕馭市場營銷的能力。
可以預見,國內手機市場高速增長期間簡單依靠提高產能來擴大市場占有率的方式已經很難奏效,沒有研發、技術優勢的手機廠商最終將成為競爭的犧牲品。因此,研發實力將成為今年乃至今后若干年國產手機命運的關鍵,在國產手機以市場占有率完成了企業發展第一階段的積累以后,核心競爭力再度成為國產手機廠商不得不冷靜面對的問題。
作者:郭峰冰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