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人們在“爭占酒樓玩月”之際,要食“玩月羹”。五代時,開封一位專賣四季小食的張守美,每逢中秋就以玩月羹應市。這種羹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可在嶺南見到,以桂園、蓮子、藕粉等精制而成。而中秋節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食俗是吃月餅。吃月餅的風俗初見于唐代。《洛中見聞》中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的最早記載。而據文獻所載,早在宋代已有“月餅”一詞。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卷六提到的各類蒸食糕餅中即
有月餅。據該書記載,那時將籠蒸的發面餅稱為“月餅”,作為中秋必食之品,直至今天,仍是山東、河南部分地區的食俗。陶宗儀《無氏掖庭記》載“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糕”,指的也應是月餅。
月餅祭月或饋贈親友,相沿成俗。明人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更多了。中秋月餅屬于舊京餑餑鋪的應時糕點,每年從舊歷八月初一起,不論清真、漢教餑餑鋪一律開始出售月餅。其中以前門正明齋、東四牌樓芙蓉齋、東四北瑞芳齋、西單北毓美齋、地安門外桂英齋最負勝名。而《燕京歲時記》謂:“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蘇式月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贍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當然,還有“通三益”的山西式與“佛照樓”的廣東式月餅等等。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