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擁有“家庭醫生”嗎?這個在發達國家只有富人才享有的專利,卻飛入上海的尋常百姓家。6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2000多個衛生室,越來越多的醫生走進市民家庭,帶去貼心便捷和更實惠的醫療服務。
上海有200多萬老人,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為保證上海居民的健康,整合醫療資源、就近解決市民看病難的社區醫療衛生改革成果卓著,引起了世衛組織(WHO)的特別關注。據
悉,正在上海召開的世衛西太地區第55屆會議,已計劃視察有關社區。
日前,記者走進社區醫療衛生的改革試點,人口20萬的楊浦區殷行街道。
見聞家庭醫生出診
早上8點,剛踏入殷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迎面撞上正欲下社區的醫生崔明。醫療包里,血壓計、聽診器、理療儀、血糖儀和病人名冊,一樣不少。挎上醫療包,騎上自行車,兩分鐘后,崔醫生來到了殷行路451弄。
崔醫生今天第一個要去看的,是38號403室的偏癱病人楊懷根。一位中年阿姨應聲開了門,她是老楊的老伴潘阿姨。顧不得喝一口潘阿姨涼好的茶,崔醫生就給病人量起了血壓,見一切正常,又給病人接上理療儀,不時輕聲發問“電流強不強?吃得消嗎?”最后是康復訓練,崔醫生彎腰一手托住病人踝關節,一手托住膝關節,牽引病人關節一伸一屈……一個小時過去了,崔醫生后背已是汗濕一片。臨走,女主人端出月餅,崔醫生笑著推辭:“別客氣了,我明天再來,記得多活動活動關節,這樣好得快!”
潘阿姨說,自從兩年前高血壓引起血管破裂,老楊身體左側就偏癱了,以前老楊在上柴廠的醫務室做針灸,潘阿姨和保姆推著輪椅送他,路上要40分鐘。幸虧后來鄰居推薦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說到這,潘阿姨拉著記者的手直夸崔醫生,“周一到周五,不管刮風下雨,醫生天天都來看老楊,而且從沒收過一分錢出診費。”
出了38號樓,崔醫生又直奔34號樓的李家。一進門,嚇了記者一跳,6平方米的客廳擠了十來個人,都等著崔醫生看病呢!看完病歷卡,崔醫生挨個測量病人的血壓和心跳,并耐心講解了飲食上的禁忌,比如李伯伯,尿酸高,容易引起痛風,盡量少吃或不吃海貨和豆制品。又比如吳阿姨,血壓高,吃口要清淡、少鹽,蔬菜多點苦瓜和芹菜……
直忙到中午12點半,崔醫生才回到醫院。“按理說每天上午8點準時上班,可是有需要的病人太多,只能早上7點20分就上班了。一天大致要跑十五六家,忙的時候近30家。”問他累不累,崔醫生答的實在:“當然累了,但誰讓我是醫生呢。醫生,就該為病人服務,這是天職。”
殷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前身是殷行地段醫院。院長陳風華告訴記者,中心仍然承擔過去地段醫院所有的職責,因為不收出診費,醫生每人每月2000元左右的貼補,由中心從其他收入中支出。
陳院長承諾,今后上門服務的“家庭醫生”會越來越多。
為民服務有特色
“上海不只一個殷行街道有‘家庭醫生’,上海目前有幾百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上海市衛生局婦幼與基層衛生處助理調研員毛春芳告訴記者:長寧區北新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每個糖尿病人建立了檔案,根據病情癥狀的千差萬別,找出發病規律隨時監測,這個病人需半年上門一次,那個病人需3個月上門一次,因人而異,個性化服務。
閘北區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了“紅十字老年護理院”,醫護人員為空巢老人端茶倒尿,翻身擦洗,常年累月,無休無息。他們提供的臨終安寧護理,讓許多老人祥和平靜有尊嚴地離開人間。他們還將心得整理成《老年護理醫院使用手冊》、《社區衛生服務與管理手冊》,出版發行造福他人。
靜安區曹家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個“慢性病管理俱樂部”,“同病相憐”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聚在一起,或參加中心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講習班,或探討心得交流經驗。
浦東新區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給居民準備了“健康護照”,醫患之間直接便捷地聯絡溝通;寶山區高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戶籍醫生制,一個醫生負責2000位居民的預防保健;人民廣場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療服務大篷車”往來穿梭在居民社區,送醫送藥,現場診治。
……
凡此種種,頭疼腦熱的孩子們方便了,臥病在床的空巢老人心里踏實了,注重健康保健的小區居民體質監測標準化了,醫生上門服務的BP機響得更勤了。
聽聽居民怎么說
服務進社區,醫生上門來,效果怎么樣?最有發言權的,還是社區居民。
李瑾霞(殷行路451弄34號102室):社區醫生好啊。我有冠心病,心跳過慢,經常容易昏倒。以前去長海醫院看病都要擠公交車,到了還要排隊等掛號。76歲的人了,哪還經得起這樣的折騰!醫院考慮到生命安全建議裝起搏器,可我一個月的退休工資才1000多元。現在好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崔明醫生每周五上門為我就診,對我的病情定期跟蹤。有什么突發情況,我隨時都可以打電話找他上門。瞧,我現在已經半年多沒犯病,不裝起搏器,心跳也正常。
吳蓮珍(國和一村42號602室):我眼睛有殘疾,丈夫又下崗了,孩子還在上學。社區專門給我安排的徐醫生上門后,不僅給予健康宣教和保健,還特別關心我的家庭。為幫我丈夫找上一個合適的工作,徐醫生跑斷了腿,最后給他介紹了一家物業公司保安的工作。我們一家都十分感謝她!
張金珠(開魯四村68號204室):我晚上睡眠不好,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我又有帕金森癥,行動不便,看個醫生要費好大周折。社區醫生上門為我診治,送醫送藥上門,還經常不嫌我煩,聽我嘮叨,陪我聊天。他們真的就像我親人,還特意留了電話號碼,囑咐我有什么需要就給他們打電話。現在我睡眠也好了,安眠藥也不需要了。服務盡心盡力,他們真是沒話說了。
前天,記者在殷行街道的“健康快車進社區”義診現場看到,前來就診的社區居民絡繹不絕,每個攤點前都排起了長龍。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醫生進行醫療、保健咨詢、測量血壓血糖。現場一位中年婦女告訴記者:這樣的活動確實方便了居民,不必再為了小毛小病,“長途跋涉”上醫院。但現在“家庭醫生”的上門醫療,主要還是服務于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其實像我們這樣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體很要緊,工作又忙,不生大病不會上醫院,如果能在雙休日‘家庭醫生’上門為我們做些簡單的保健檢查,量量血壓、測測脈搏、聽聽心肺,就更好了。當然,我們也可以適當出點醫藥費。”
5萬家庭病床在建
市民的盼望能實現嗎?市衛生局的婦基處毛春芳給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藍圖:
今后,上海市民只要打個電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20分鐘內就可上門,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和保健服務,如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這是今后社區衛生服務的理想目標。
“我們正在一步步努力。”毛春芳介紹,當前,新型醫療服務體系初步構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醫療服務、疾病預防和衛生監督的網底,與醫療中心一起構成新體系的兩個層面。社區綜合衛生服務,已經涵蓋上海市19個區縣。“我們有份200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服務量為3012.67萬人次,占全市門急診總量的35.02%,收治住院病人27.76萬人,占全市住院病人總數的20.88%。”
在醫療護理上,對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患者,運用慢性病監控網絡進行定期隨訪,每年達295萬人次。我們對行動不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已將基本護理操作送到家庭,每年收治家庭病床病人3.5萬人次,并根據病情定期上門服務,注射、靜脈滴注、導尿、心電圖、理療、換藥、灌腸、化驗、送藥,有求必應。同時還積極拓展心理護理、臨終護理和護理咨詢等工作。
在保健上,運用已建立的家庭健康檔案,掌握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開展保健服務。“截至2004年7月,滬上45.4萬戶居民參加了戶籍制預防保健,138.5萬份居民健康檔案建立起來,老年健康檔案建檔率達92%。”
“戶籍制預防保健醫生”和“家庭健康合同制”試點目前正在進行,力爭每個管區設置一個從事戶籍制預防保健服務的醫護人員團隊,其中包括若干臨床醫生、防保服務醫生和社區護士,各類專業人員的人數根據實際工作量進行調節,每1000戶配一名臨床醫生,每2000戶配一名社區護士,每3000戶配一名防保醫生。
“雖然不乏碩果和掌聲,但現在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毛春芳說:今年上海將擴大社區衛生服務改革試點單位,從目前的11個增加到33個。同時全面落實為民辦的實事———建5萬張家庭病床,為特困人群提供醫療救助服務,減免掛號費與診療費等。我們的目標是:在繼續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的基礎上,加強慢性病的監測和管理,全面推廣組建全科服務團隊,做好社區居民的守護人,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力爭做到居民中80%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患者在社區衛生中心得到治療。
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以人為本,立足社區。
醫療服務零距離,我們期待……
本報記者 劉旻 尤莼潔 實習生 陳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