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民難捱肉菜雞蛋價格高漲 寧吃蝦蟹不吃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4日 10:50 東方網 | ||||||||||
受雨天影響,廣州市民最常吃的菜心、生菜、芥蘭等蔬菜近半月內價格勁升超過五成!此外,受飼料價高影響,市場豬肉零售價更貴過蝦、蟹等海鮮!市城調隊昨日更指出,肉、菜、雞蛋價格高企現象將一直維持到中秋節后,預計10月下旬才會走低。 肉、菜漲價,精明廣州人也各出招數應對,最近更出現“夜逛市場族”,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省錢。
吃完晚飯才買菜 昨天晚上7時,福今肉菜市場里仍有不少人在買菜。記者向一位正在挑選排骨的中年婦女詢問為何要這么晚才來買菜時,她告訴記者:“便宜嘛!你看,青菜可以便宜一半!”據這位師奶說,最近兩個星期,由于肉菜都漲價了,她和一幫鄰居都是吃完晚飯才來逛市場,買回去的菜則留著第二天吃。 五十多歲的陳姨也是在傍晚六時多才姍姍來到新街市菜市場。她來回溜達了好幾趟,最后才在一雞蛋檔口停了下來。在聽到每斤雞蛋要賣3.8元時,她眼睛瞪得像銅(資訊 論壇)鈴般,“怎么那么貴?!”最后,一番討價還價,她終于以一斤3.6元的價格買下了兩斤土雞蛋。“不討價還價,就只能買貴東西。”陳姨對自己“得逞”很滿意。 家住芳村區的金姨最近也興起夜逛菜市場。她一般在傍晚6時30分出發,到市場“搜刮”一番后,每每滿載而歸。“別小看那一元幾角,只要你買多點,一個月就可省下不少錢!” 寧吃蝦蟹不吃肉 “近來豬肉、特別是排骨價格漲得好厲害,搞到買豬肉的人少了一半,我們可慘了!”多個農貿市場的豬肉檔主紛紛訴苦。 與豬肉檔生意冷淡相反,肉菜市場內的魚蝦蟹檔口卻相當紅火。在東川肉菜市場,剛剛買了兩斤蝦、一斤蟹的市民王先生說:“現在買海鮮絕對比買肉劃算。海鮮平過豬肉,當然吃海鮮啦!” 該市場一海鮮檔老板也承認,這段時間生意很好,“現在鱸魚是最好賣的,一條才五六塊錢,蝦也就十來塊錢,很多人買,天天短貨。” 市民盡挑便宜菜買 “菜價漲得太厲害了!尤其是莧菜,平時九毛五,現在兩塊二。”在天河崗頂好又多超市買菜的唐小姐向記者抱怨。據記者了解,平時只賣1.5元/斤的生菜,現在賣到了4.3元/斤;某市場獨子蒜日常價為2.5元/斤,現在竟要6元/斤。 記者在超市看到,大多數市民在買菜時都挑選價錢較便宜的菜,一位大嬸指著購物車中的通菜說:“我天天買菜,現在菜價漲得厲害,今天只好買通菜了。”有不少市民更表示,寧愿走多幾個市場,甚至跑到郊外去貨比三家,都不愿買貴菜,“就算中秋來了,都是這樣的啦。” 一位蔬菜檔老板訴苦:“漲價漲得厲害呀,菜心價都翻了1倍,很難賣得出,大家都挑便宜的買。” 肉菜價10月下旬回落 一直走高的肉、菜價格將持續到中秋節后!廣州市城調隊昨日透露,蔬菜、豬肉、雞蛋等物價預計要到十月下旬才會走低。 據廣州市統計局城調隊消費價格處科長胡文潔介紹,近期蔬菜漲幅明顯,相對于上月,8月份八成蔬菜都漲了價,其中菜心升33.8%,芹菜升2.6%,洋白菜升3.7%,青椒升4.4%,西紅柿升11.8%。“不過,到十月下旬,這種漲勢將會有所緩解,屆時,俗話中說的‘冬旺’來臨,各種葉菜會大規模上市,價格會回落。” 在各類上漲物品中,蛋類更為明顯,其價格達到近十年來新高。市場新鮮雞蛋平均價格為7.45元/公斤,個別市場甚至達到7.8—8.0元/公斤。據胡文潔介紹,“年初的禽流感、飼料價格的上升,加上8、9月為雞場蛋雞的產蛋淡季,使雞蛋價格一直高居不下。按照往年的經驗和分析,雞蛋的高價可能要延續到明年開春才有所好轉,所以市民過中秋肯定會受到一定影響。” 另外,受運輸及保鮮成本加大的推動,豬肉近來價格繼續上漲,其中上月豬肉平均價格為17.25元/公斤,瘦肉平均價格在20-22元/公斤左右徘徊,小排價格在24-26元/公斤左右波動。據胡文潔預測,肉類價格可能要再持續三個月,近期中秋、國慶、元旦等多節臨近,肉價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控制肉價與向古人學習 近來豬肉價格大增,有些地方達到二十年來的最高水位,市民嘖有煩言。為此,商業部擬建立“中央肉類儲備網絡”以進行調控。這給深怨食肉之難的人一個盼頭。 建立“中央肉類儲備網絡”這個辦法好。但離實施還有一段距離,這還是略嫌見事之遲。其實,控制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價格,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辦法,中國古代的平準制度有了二千多年,操作得相當嫻熟;西方國家更有所謂緩沖庫存法,無不是由國家出面,因貨多價賤而購儲,貨少價貴而賣出。從而避免谷賤傷農,谷貴傷工。只是到了計劃經濟時期,斬斷歷史,藐視西方,一切從新。改革到如今,廢除肉類補貼,又不再作行政限制,就顯得辦法不多,或有些放任不收。 建立“中央肉類儲備網絡”,技術上有很新的地方,但其原理與平準制度、緩沖庫存法一樣。辦法無論新舊,有效為上。此事可以舉一反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