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消費市場 > 正文
 
明天 我們吃誰的中藥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1日 08:27 中國質量報

  在對人類以現代身心疾病為主的多數疾病的治療中,化學藥物越來越表現得無能為力,特別是在慢性病治療中,化學藥物的副作用和抗藥性日趨嚴重,而此時中醫藥的優勢卻越來越明顯。然而就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機遇面前,各種品質的“洋中藥”悄然涌入,據一項最新的調查統計顯示,國內中藥市場的20%竟然被“洋中藥”占領。而另一項統計表明,國際中藥市場年銷售額達到160億美元,其中,日本產品占80%,韓國產品占10%,印度、新加坡等國家占7%,而作為中藥大國的中國僅占5%左右,只有5.8億美元。在極為有限的出口額中
中行新上網抵債資產 理想系列寫字樓熱租中
無線精彩 無線雅典 俄羅斯方塊邀你玩
,絕大多數還是原料初級品,中成藥僅占1.26億美元,且多以食品添加劑的形式出口,國內市場每年從日本、韓國、東南亞、西歐等進口“洋中藥”超過1億美元。“洋中藥”反食中國

  “我們近期會有兩種植物藥進入中國市場,下半年還會繼續推進植物藥在中國的銷售力度。”德國馬博士大藥廠中國項目部市場總監劉智對搶占國內中藥市場顯得信心十足。他還表示,從市場形勢觀察,近兩年中國進口“洋中藥”的數量會成倍增長。像馬博士一樣,法國施維雅藥廠、瑞士諾華等公司近期也有攻占國內中藥市場的計劃,而港資中藥借力CEPA殺入內地已是如火如荼。

  據了解,回歸自然、崇尚天然植物藥已經成為人們追求健康的新理念。而全球天然藥物市場發展潛力最大的地方是亞洲,特別是在中醫中藥發源地的中國,天然植物藥特別是非處方藥更易被人們接受,這也是“馬博士”加緊進入中國步伐的主要原因之一。看好中國天然植物藥市場的還有瑞士諾華中國公司,早在2001年諾華就投入450萬美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開發中藥新品種,希望在中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歐洲和日韓等地國際大型醫藥企業集團紛紛通過在華合資或加大投資等實施本土化策略,紛紛涌入中國的天然植物藥市場。日本、韓國更是憑借技術加工優勢,通過對由中國進口的中藥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壟斷了國際植物藥市場約90%的份額。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中藥企業數量多達千余家,但是全行業的利潤總和還不及一家跨國公司的利潤。

  中國本是中草藥的發祥地,而這些年“洋中藥”搶灘中國的架勢卻愈演愈烈,那么“洋中藥”是憑借何種優勢向中藥的原產國發力的呢?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霞介紹,“洋中藥”進軍中國市場主要有兩條渠道:第一條渠道是產品推進。名列世界OTC藥企100強之一的德國馬博士大藥廠,一直以開發天然植物藥為主,特別是其天然植物排毒類產品在全球52個國家已有銷售49年的歷史,而現在他們已將中國列為其重點發展的市場之一,僅在華南地區的廣告費用就將投入1000萬元,其目的不言而喻。第二條渠道是產品研發。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瑞士諾華出資450萬美元同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的“中草藥中的天然活性物質”項目已經初見成效。

  專家介紹,我國中藥企業雖然有千余家,但是真正上規模、符合國際生產標準的企業還太少,這主要是因為無法從源頭和生產等方面保證對中藥生產實行全面的質量監控,無法在藥理及成分上有一個量化標準。而對于像德國、日本等國家的中藥業來說,每年在科研開發上的費用占到產品銷售額的30%左右,保證了其產品順利通過美國FDA、歐盟GMP等國際認證,這也是“洋中藥”叫板本土企業的實力所在。緣何玩轉世界

  搶占中藥市場的“洋中藥”多為單方植物藥,與中國眾多的復方中成藥相比,藥方顯得單薄,但卻已經玩轉世界。如日本的救心丹、德國的銀杏葉等均迅速占領國際中藥市場。為什么單方藥能玩轉世界?專家介紹,復方中藥的藥物多達十幾味,添加某種藥物有時是為了消除另一種藥物的副作用,組合起來治理某種疾病效果更好。但具體哪味藥起什么作用,現在醫藥界不能完全解釋,比如我國的阿膠,其補血的作用已經得到中外專家的認同,但國外醫藥界希望能指出阿膠中哪些成分幫助提高鈣吸收、哪些成分幫助補血,但目前國內還無法研究清楚。恰恰是這種問題,擋住了中藥在國外申請藥準字的道路,于是人參、銀杏、黃芪這些非常有名的中藥制成品很難得到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的認同,因而限制了出口。

  在中國復方藥因無法解釋清楚藥理而在國際市場門外徘徊時,“洋中藥”卻大行其道。這些以單方為主的洋中藥的一大特點就是在說明書上清楚說明每種藥物的作用。如日本的漢方制劑中藥,大多數有明確的標準、藥理研究及臨床功效數據等,同時現代化生產讓其保質期高于國內1~2年,比較容易受到市場青睞。德國馬博士大藥廠中國市場總監劉智還認為,中國中藥企業雖有千余家,但真正上規模且符合國際生產標準的企業不多,國產中藥難以從源頭、生產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質量監控,這也是中國中藥難以立足國際市場的一大原因。另外,企業產權不清晰,科研開發和產業的脫節,也使得國內中藥產業前進的動力不足。他表示,根據WTO規則,洋中藥進入中國關稅已下降六成,洋中藥全面進入內地已經時機成熟。

  專家們認為,中藥產品研究開發不夠,專利申請意識不強是中藥的致命傷。國內企業同一品種重復生產現象嚴重,一些外國公司也在無償地利用著我國中藥開發成果獲取巨大的效益。據了解,目前中國的中草藥專利被外國搶注的已經達到了近1000項。“土中藥”亟須為自己“正身”

  “洋中藥”回師中國殺個“回馬槍”對于傳統中藥來說,到底是福還是禍?面對“洋中藥”的大舉興起,一些中藥界人士驚呼:“洋中藥”當真要喧賓奪主?中藥的成分“說不清楚”一直是國外拿中藥說事的話柄。

  諾華公司有關人士指出,中藥從種植生產到成品應用,雖有多年經驗,但卻缺乏規范,難以定性定量。中藥能治病,這是誰都知道的,但中藥為什么能治病就說不清楚了,你說吃了能治病,究竟為什么能治病?里面有些什么成分,到底是哪種成分起了什么作用、產生了效果?尤其是中藥的“祖傳秘方”往往是在家庭式的小作坊里配制成功的,這在國際上難以獲得認可。

  王錦霞認為,中藥之所以難以獲得國際上的認可,主要來自自主知識產權的困惑。她指出,目前全世界植物藥和天然藥物產品年銷售額120億美元,而我國僅6億美元。日本以我國中成藥“六神丸”配方加工制成的“救心丹”一個品種,年銷售額就高達1億美元。面對“洋中藥”的攻城略地,我們之所以“氣短”,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性、質量和功效方面完整而科學的數據,缺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產品。

  “最令人擔心的是對中藥秘方保護的沖擊。”有專家認為,因為中藥是傳統傳承而來,由于秘方及專利保護意識的淡薄,使得中藥配方在世界范圍內幾乎都是“免費大餐”。比如只有210個漢方藥制劑的日本,處方主要來自中國,但在國際市場的覆蓋率卻達到80%。

  北京某制藥廠一位張廠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的醫藥企業難以進行研發不僅僅是資金上的困難。他說,有實力的企業都是大型的國有企業,拿出大筆的資金進行研發是要冒風險的,但誰應該為這種風險負責?誰又肯為這種風險負責?張廠長告訴記者,國內的研發機構也無法讓人滿意,要么水平不夠,要么有能力的科研人員都被國外的企業高薪聘走了,即使留下一部分科研人員,也因為國有研究機構的體制問題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不過,也有人士認為,“洋中藥”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是件好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走向世界”中藥界已喊了很多年,但至今未見多少成效,其主要原因:一是中藥中確切療效的成分一直不清楚,二是由于文化原因導致歐美對中藥綜合治療的誤解。而現在一些日本、歐美的藥企特別是一些500強醫藥企業,大舉開發中藥處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世界范圍內宣傳中藥和普及中藥。而在另一方面,“洋中藥”沖擊國內中藥市場,也會為國內同行提供一個很好的技術及市場榜樣,最終像家電、手機等產業興起一樣,“群起而追之”,把“洋中藥”趕出中國市場。

  作者:王向龍

  (來源:本站原創)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球迷關注亞洲杯決賽
雅典奧運FLASH演示
趙薇鄒雪糾紛
廣州新白云機場圖片集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健康玩家健康游戲征文
話題-上海與城市榜樣
可愛淘《狼的誘惑》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