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為嘛穿“洋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1日 08:26 中國質量報 | |||||||||
中藥姓什么?答案似乎明擺在那里:中藥本姓“中”,意思就是“中國的藥”。但問題的關鍵是:本姓“中”的中藥,現在國際市場上卻要復姓“洋中”了,即為“洋中藥”。 有一組數據表明,國際中藥市場年銷售額達到160億美元,而中藥的老祖宗———中國僅占5%左右,其中絕大多數還是原料初級品,中成藥僅占1.26億美元,且多以食品添加劑的形式出口。而我們這個中藥的“鼻祖”竟然每年還從日本、韓國、東南亞、歐洲等進口“
由此人們不禁要發出這樣的疑問:中藥到底還姓不姓“中”了呢?有著悠久歷史的中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中醫相輔相成的就是中藥———中國既出了神醫華佗,也出了藥王孫思邈。在歷史長河中,中醫和中藥猶如兩朵奇葩,成為中國人的驕傲。那么經過了千年考驗的中藥,為什么在國際市場上一退再退,進而不敵“洋中藥”了呢? 一個事實是:雖然傳統中醫藥是中國的瑰寶,但顯然更多的是停留在過去的輝煌當中。在以現代科技為依托的現代中藥產業中,過分相信傳統的中國中藥產業的確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一位資深專家分析說,中醫藥企業的現代化之路關鍵是提高科技含量,一是要注重臨床療效;二是保證產品的質量,使其能夠穩定生產;三是中草藥應具有安全性,明確毒副反應。這一針見血說到了問題的根子上,也道出了“國產中藥”在國際市場上的“致命傷”:咱們天天喊著振興中藥產業,把傳統醫學發揚光大,但明顯已經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甚至是國內患者的要求和期望。久而久之,不但“中國中藥”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在國內市場上累積的信譽和信任也面臨著危機。 百年老店“同仁堂”是中國國內中藥產業的旗幟性企業,但是我們仔細想想:扛起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還是老祖宗留下的那些老方子生產出的老藥。用了上百年的老方子雖說是“寶貝”,但再“寶貝”的老玩意兒,似乎也不能完全解決現代人的健康問題,那么同仁堂最近幾年又推出了多少名滿天下的新藥呢?印象中并沒有聽說過什么新產品可以達到“牛黃清心丸”和“烏雞白鳳丸”那種名聲震耳的地步了。同仁堂尚且如此,其他的國內中藥企業就更難以指望了。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粹”被外國人披上“洋外衣”在國際市場上甚至是國內市場上大賺其錢嗎?所以振興中藥產業的確已經不是一句“口頭”上要喊喊的口號了,當中藥竟然淪落到難以姓“中”的時候,我們的確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如何才能真正發展自己的“國粹”了。 但愿中藥永遠姓“中”,畢竟,誰也不愿意看到“洋裝穿在身”的洋藥打著“中藥”的旗號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大行其道。 作者:冬楓濼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