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死人誰來擔責?老板稱此事與廠方無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4日 07:43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文/郭敬波 蘇罡 新聞背景 在深圳市某絲印廠打工的貴州農民吉慶云,7月1日加班后身體感覺不適,第二天早上便請假去看病。11時左右,工友發現她躺在床上,四肢冰涼,口角流血。后她被廠方送到
在醫院出具的病危通知書上,診斷欄上寫著“高熱、昏迷”;深圳市殯儀館遺體接運登記卡上,則寫著“中暑”。多名員工向當地記者反映該廠工作環境惡劣,白天工作10小時,晚上還要加班,住的是鐵皮房,很多人中暑了。有的甚至每天要在50℃以上的環境里工作。 事發后,該絲印廠的老板稱此事與廠方無關,并說:“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熱與不熱也是相對的。” “熱死人”,應當有人擔責嗎? 如果不是倒在工作崗位,恐怕只能怪自己身體差;但如果是熱倒在工作崗位,算不算工傷?政府和企業又該如何加強高溫勞動保護? “熱死人”觸及法律 工作中暑,只能怨自己體質弱?不然。 科學證明,盡管每個人對環境的耐受性不同,當環境溫度高于人體溫度時,呆半個小時就可能中暑。 對于高溫作業,我國有一系列的法規要求。《工廠安全衛生規程》規定,室內工作地點的溫度經常高于35攝氏度的時候,應該采取降溫措施。同時,工廠應該供給鹽水、汽水等清涼飲料,工作場所還應備有急救箱等。國家還規定了高溫作業允許持續接觸熱時間的限值———視勞動強度的輕、中、重三度,職工在不同的高溫下有不同的勞動休息時間。 所以,高溫作業下中暑,職工體質弱不是“借口”。 有人說,工作中暑是“不可抗力”造成的。這種說法也不正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對于可以被準確預報的高溫天氣,不屬于不能預見的情況。 職業中暑,大多數是因為企業經營者不實施高溫保護措施,或者故意增加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所致,經營者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職業中暑屬工傷 早在2002年4月,衛生部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職業病目錄》,將“中暑”收錄為因物理因素所致的職業病。而2004年1月1日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也規定,“患職業病”的屬于工傷。職工中暑,一旦被職業病防治部門認定為“職業中暑”,就應視為工傷。 應當注意,我國職業病必須由省、市、區級的職業病防治診斷機構來確認。所以,職工中暑后最好到當地職業病診斷機構就診。 有些職工在中暑之后,還合并了其它病癥,比如突發性心臟病等,在醫院的診斷上可能未把中暑作為主要病因、死因。這種情況,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對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 職工被認定為工傷后,如果所在企業參加了工傷保險,則由保險公司支付相關費用。如果企業未替職工購買工傷保險,相關費用將全部由企業自行負擔。如企業拒不支付相關費用,職工可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直接向勞動保障部門申請仲裁。對仲裁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對于社會上廣泛存在的不是勞動關系的雇傭關系,雇員若在工作中中暑,可就人身損害賠償向法院起訴。 相關法規待加強 對于高溫勞動保護,我國法律雖有一些規定,但已明顯滯后。比如《防暑降溫措施暫行條例》。該條例制定于1960年,其相關規定模糊、籠統,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工廠安全衛生規程》。該規程也只對室內高溫作業的標準做出規定,對室外的并未提及。 再比如,現有的高溫保護一般只限于對煉鋼鐵、礦井下的高溫作業,而對于自然氣候下的高溫保護卻很難找到明確規定。 要加大高溫勞動保護,政府應該及時立法,用法律來保障自然高溫下職工的休息權、健康權。同時,政府還應當加強對勞動環境的監管力度,對不符合條件的工廠和企業及時責令其限期整改或停產。 為了防止職工中暑后用工單位不積極賠償,廣東省的做法值得推廣。《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修訂草案)》規定,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民辦非企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及事業單位應當為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職工或雇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有權監督單位參保及繳費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