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貓畫不成虎———中國鞋業博覽會采訪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7日 07:36 中國質量報 | |||||||||
7月22日,首屆中國國際鞋業博覽會在北京國際貿易中心舉行。這次展會吸引了來自意大利、瑞典、中國香港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多家企業參展。 在近6000平方米的展覽大廳里,各參展企業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參觀者的目光。記者一圈走下來,發現國內不少制鞋企業的產品在外觀上與國外產品相距不大,用一位溫州鞋商的話說,就是“他們鞋的款式,我們都能做出來!”難道中國鞋業的設計水平已經和國際接
在一個并不起眼的展臺前,記者終于找到了一些線索。這個展臺上擺著許多鞋類雜志。據負責的周小姐介紹,這些雜志全都是從意大利直接買回來的。記者隨手翻開一本名為《ARSSUTORIA》的雜志,里面都是各類鞋的圖片。導購熱情地介紹說:“這些款式都是今年意大利最新款式,很時髦的。” “這些雜志誰買啊?”記者問。 “都是些制鞋廠家。買回去看看就可以做了。” “都是意大利文,誰看得懂啊?” “沒關系,主要是看鞋的樣子和設計,文字不重要。” “這里面的鞋都有品牌,要是照著做,那不是侵權嗎?”記者追問了一句。 “唉,你放心吧。做鞋的都知道,稍微改動一點就沒事了。” 這種抄襲和模仿的現狀,造就了目前我國鞋業“大而不強”的局面。照著貓畫出來的或許是大貓,但終歸成不了虎。 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院長楊承杰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我國目前制鞋企業約有兩萬多家,從業人員有200多萬。2003年,我國共生產各類鞋類70億雙,占全球鞋類生產總量的50%以上。近幾年來國內市場每年銷售鞋類近20億雙,居世界首位。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鞋類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我們并沒有成為世界鞋業強國———我國鞋類出口平均單價只有2.5美元一雙,僅為意大利等鞋業強國出口單價的1/10甚至更低,而且這個價格還在逐年下降。 楊承杰認為,質量和品牌意識淡薄是造成中國鞋業這種“大而不強”現狀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認為,要使中國制鞋產業由大做強,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包括設計問題、材料選擇問題、品牌競爭問題等。但是,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提高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產品的質量和人員的素質。鞋的質量包括舒適性、美觀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等要素,而這些要素光靠設計是解決不了的,更不用說是抄襲和模仿人家的設計了。 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表示,中國鞋業之所以在價格和檔次上總是上不去,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品牌;二是國產鞋材的研發嚴重滯后;三是中國缺乏世界級的鞋業設計師。他認為,中國制鞋產業要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制鞋行業的科技研發能力和品牌號召力。“如果我們還是靠低廉的人力成本和抄襲國外的設計,中國的制鞋業不可能繼續發展下去。” 有意思的是,一邊是國內企業買意大利的鞋業雜志來“抄襲”設計,而另一邊意大利鞋業卻大張旗鼓地在本次博覽會上進行宣傳和推廣。意大利制鞋業雖然在世界上樹立了高品質的形象,但是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尚小。意大利鞋商希望能夠和中國的經銷商甚至是制鞋企業合作,把意大利鞋業的品牌和時尚帶入中國。近年來,我國鞋類進口數量不斷增長,許多價高質優、設計好的高檔產品已經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青睞。丹麥ECCO中國部總經理曹柏森表示,中國的鞋類消費市場正在由從價格主導逐步變成質量主導、品牌主導,“中國消費者需要的是一種價格與質量的平衡。這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消費市場的變化給中國制鞋企業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息:必須摒棄照貓畫虎的傳統發展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發創新能力,鑄造自主品牌,突破發展瓶頸,否則,就難以適應未來市場競爭的形勢。 作者:本報記者 彭 燮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