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偏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11日 16:59 中評網 | |||||||||
茅于軾 197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保羅·薩繆爾遜在他寫的那本修訂了十幾版、行銷百萬冊的《經濟學》一書的開頭說道:由于經濟學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無生命的東西,因而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的條件比自然科學家有利。他們不能說:“假如我是水分子,在這種情況下,我該怎么辦?”社會科學家不管自覺不自覺,經常使用推測別人的心理狀態這種有用的內
薩繆爾遜在這里強調了學經濟比學自然科學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因為學自然科學不能用自身的經驗去推測客觀物體的行為規律,而學經濟時卻常用自身的經驗去理解甚至發現人們經濟行為的規律。他的這點意見當然不錯,但從另一角度看,這又成為人們在理解經濟規律時的一個不利點。因為經濟規律是客觀的,用我們自身的經驗去認識一個客觀規律容易摻進主觀因素,把規律理解得片面化。消費者偏見就是一個例子。 消費者偏見是指從自身作為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去認識一個需要全面理解的理論,從而產生對理論的片面性觀點。例子之一是對于通貨膨脹的態度。對消費者而言,通貨膨脹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物價上漲。如果這是一位領固定工薪的人,尤其是如果他又有辛苦掙來的錢存在銀行里,他從自身利益出發,必定強烈地反對通貨膨脹,對通貨膨脹所能產生的刺激經濟的效果往往視而不見。另一個例子是所謂“穩定物價,保護消費者利益”。用這種偏見去處理物價,必定是顧了消費者,忽視了生產者。生產受打擊,最終消費者自己也要吃虧。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將糧食的價格壓得過低,這些國家無例外地都人為地造成了糧食供應的緊張。附帶說一句,發達國家多半是把糧價定得偏高,政府每年要花費巨額補貼。 為什么人們容易產生消費者偏見而很少產生生產者偏見呢?雖然我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但絕大多數人的生產活動只是重復性勞動。除了少數經理階層的人要面對市場作出決定,大多數的工人并不對生產過程作出決定。相反,作為消費者,幾乎每個人每天都要花錢,他要在自己財力有限的約束下,選擇最佳的購買計劃。這就培養了人們習慣于從消費者的立場看問題,偏見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薩繆爾遜的這段話引發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一個最本質的區別,即社會科學是研究包括研究者本人在內的人類社會現象。如果社會科學中的某一“客觀”規律果真被發現并被人們所掌握,這個規律本身就會起變化。例如,如果有人猜中了股票漲落的規律,就可以發財。但如果這個規律被大家所掌握,沒有任何人會從中發財,因為人們認識了規律將改變自身的行為,這個規律本身將發生變化。這也是理性預期學派整個理論得以建立的基礎,而自然科學中卻不存在類似的現象。 然而從哲學的層次上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又都有其共同的規律,即“客觀”規律終究要受觀察者的影響。例如當人們用溫度計測量水溫時,水溫因溫度計的插入而偏離原先的水平;在電路中用電壓表并聯測量電壓時,量到的電壓已非原來未接電壓表時的數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正說明由于觀察者試圖對亞原子粒子(如電子)測定其速度,粒子必將受到撞擊,因此同時測定其位置成為不可能。人的眼睛必須通過光線才能對客觀事物進行觀測,但事物受到光粒子的撞擊,其狀態已經不同于光粒子撞擊之前。而不通過光粒子的撞擊,人又無法對其觀測。消費者偏見深層次的含意是,人對于社會科學規律的掌握同樣受到類似于測不準原理的限制。 再說,即使在自然科學領域內,人自己被置于規律控制之下,未見得就有助于人對規律的認識。例如人的身體各部包括五臟六肺無時無刻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可是這絲毫也無助于人們去認識地心引力。再如人人都會走路,因此以為走路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事實上正相反。要設計一個兩條腿能走路的機器人是一種超級高技術,至今還沒有十分成功的例子?梢娙说淖陨斫涷炍幢啬軐е聦σ幝傻恼J識。這正是理論的價值所在。 1994.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