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子女投資的7個問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31日 09:48 《競爭力》 | |||||||||
給子女留下一堆“金子”還是一根“金手指”? 保險代理人往往自詡為理財專家,有多少擅長為自己理財的?一個做了多年營銷的代理人對記者說,90年代的時候每個月發了工資就趕緊去取錢,當時有個業務員卻拿著兩個存折去銀行,把工資卡里的錢取出,存在另外一張卡中。“當時還想,這人真小氣,還是不是男人啊”,多年以后才明白,那個業務員的理財觀念不知超前自己多少,“每月的收入,
如果不懂得理財,金山銀山也總有掏空的一天,而從小給孩子灌輸家庭理財的觀念,遠比留給孩子巨額資產更有用處,很多觀念及行為的建立往往是從小扎根的。老百姓對把理財當作一門技巧和學問并沒有太多的經驗,因為才剛剛過上兜里有“活錢”要想想去處的生活沒多久。但是兒女們就幸運得多,不但過著有求必應的日子,而且手頭相當寬裕,父母只要愿意言傳身教傳授理財觀念,子女開始工作后會習慣性的規劃收支并付諸行動。 一個朋友的孩子16歲了,從今年開始,她給孩子辦了一張靈通卡,每月劃入1000元零花錢,不再理會孩子要錢而伸出的手。第一個月,孩子興高采烈,但只維持了一天,瘋狂地購物把錢花得精光,從第二個月開始,便開始冷靜計劃地消費了。收支的感性認識讓孩子有一天想到“如果我畢業后,一個月拿不到1000元怎么辦?”進一步的教育便可以順理成章地進行了。 如今的孩子都很聰明,很小便存在強烈的判斷欲。家長放學后都來接孩子,自駕車的也很多,孩子之間的攀比心理會讓他們告訴沒有那么高檔車的父親把車停遠一點,免得在同學前沒面子。 飛速發展的科技產品對追逐熱點的孩子更是極大的誘惑,由此消費的目標金額也就越來越高。與其養成了孩子要什么,就給錢買什么的習慣,不如讓他們懂得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必須付出一些代價,比如減少當期消費和避免不必要的支出。這一點是成年人們努力習得的經驗,很多孩子會無師自通。 還有壓歲錢,“再富不能富孩子”的說法早已無人恪守,過年時家人更對掌上明珠慷慨解囊,很多孩子現在僅壓歲錢的積累恐怕都有幾萬的身家。用好壓歲錢可以培養孩子的金融意識。比如家長可以把儲蓄的利率、種類、保險等金融知識介紹給孩子,讓他們做出自己的壓歲錢投向的初步判斷。 比如,對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存一份教育儲蓄。教育儲蓄的對象是在校中小學生,為零存整取定期儲蓄,每戶最低起存金額50元。教育儲蓄的利率享受兩大優惠政策,除免征利息稅外,它還將享受整存整取利息。 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基礎知識很多成年人都不懂,那是因為出現得晚,成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退化了,因而難以理解。如果從小就開始灌輸相關的知識,孩子接受得肯定很快。比如說電腦,多少成年人還迷糊懵懂,而許多小學生卻可以成為知名的“黑客”。 理財的觀念并非在任何時代都一成不變,如果現在還有專家說一定要拿出資金的一部分去買債券,那么大可對他不加理會。通過對孩子進行金融知識的教育,使其對投資與報酬之間的關系產生出感性認識,那么當經濟條件變化后,孩子發現自己家庭所給予的理財觀念可能跟不上時代,便可能主動學習來充實新知,培養屬于自己的投資理財觀。 每一對有了后代的夫妻都是某種程度上的理財專家,否則一家3口的日子都沒法過下去。量入為出,長期規劃的原則說來簡單,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況下更多的停留在口頭。在負擔增加,必須為以后的日子精打細算,并為孩子的成長、教育進行規劃的時候,嚴格履行投資理財計劃便勢在必行。父母的偉大在于寧愿自己勒緊腰帶,也要讓孩子豐衣足食。辛苦半生為孩子留下的積蓄,被孩子揮霍一空尚不足惜,到那時才讓孩子開始摸索理財的經驗,做父母的恐怕于心不忍。 不如現在先讓他學會怎么勒緊褲帶。 該不該為自己留出“后路”?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具有最基本的社會功能,尤其在中國傳統家庭中,人的一生就生活在一種相互依靠的家庭關系中,父母年老體衰時,惟有兒女的勞動成果來贍養父母,養兒育女對父母來說是為自己“養老”進行儲備,即通常所說的“養兒防老”。隨著社會的養老保障,失業保障,疾病、工傷保險制度的不斷推出,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會來承擔,家庭中子女已不再是“防老”、“養老”的惟一保障了。 而根據調查顯示,六成以上成年人認同不生育的主要理由除了“夫妻雙方以事業為重,不愿意讓孩子影響自己的工作”,以及“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認為自己現在的工作還不夠穩定,希望能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讓孩子出生后有好的生活環境”之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相信社會保障功能的進步,認為‘防老’未必非得‘養兒’”。 “防老”未必非得“養兒”,那么如果已經“養兒”是不是就要靠他養老呢,為人父母的,該不該為自己留條后路? 一位老人晚年得了白血病,纏綿病榻,膝下的3個女兒都遠在海外,兒子雖在身邊但工作很忙,照顧看護的責任主要落在兒媳婦身上。臨死之前,兩個女兒都曾回國看望,但“都是禮節性的”,回來后,一個天天忙著和同學聚會,另外一個帶著在國外出生首次回國的兒子暢游北京。小女兒沒有回來,因為正在申請綠卡,回來就前功盡棄了。老人的兒媳婦是記者的朋友,聊起這事的時候沒有不平,她認為“隔開時間長了,親情慢慢的也就淡漠了。小女兒沒回來也很正常,就算真的不顧一切回來了,老人心中也會不忍”。 據調查,北京市民中對于如何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39.3%的人計劃是自己生活,30.3%的人選擇和子女在一起,30.5%的人選擇在養老機構或老年公寓等社會機構度過。 這一方面是因為現代人更為尊重彼此的私人情感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我國長久以來計劃生育帶來的后果。“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國策的嚴格執行使得現代的中國家庭結構已逐漸變成了“4-2-1”型,即一對夫婦要供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除自己外,人均要負擔2.5人的生活費用。 如果說今天夫妻雙方的父母還愿意圍繞著一個孩子轉,將來這個孩子怎么圍繞4位老人轉?我國已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大部分市民做出自己生活的選擇多半也出于情非得已。 即使有了后代,也為之含辛茹苦幾十年,但決心只負責到孩子大學畢業走上社會的父母們越來越多,兒女能夠自立后,便回復到年輕時的以照顧好自己為中心的心態。 既然“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所以,趁年輕又收入頗豐時,就該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多做考慮,趁早制定一份完善的養老計劃,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在為子女打算教育金的積累和投資時,不妨把自己的養老計劃也納入其中綜合考慮,共同增值。專家提醒,由于積累期較長,期間不確定因素很多,保險保障和投資增值二者不可偏廢。 保險保障是基礎,可以轉嫁的風險很多,不僅僅是老年生活費用的出處,對于一些嚴重疾病的高額治療費用來說,擁有健康保險實際上是有效的延長了自己的壽命。構造養老計劃中的投資增值也應首先考慮證券投資基金,通過“定期定額”計劃,每月在固定的時間購買固定金額的基金,價格高時買得少,價格低時買得多,長期下來,成本自然攤低。 完善的養老規劃當然是給自己留出的“后路”,可以免除老無所養的后顧之憂,其實這也是為子女最后盡了一份自己的責任。否則,“久病床前無孝子”,發現隨年紀的增長越來越成為子女的負擔,也不會始終心安理得。有些投資是沒指望回報的,比如子女投資。 前述的那個老人的兒媳婦不覺得自己的女兒將來也會因為地理上的相隔而淡化了親情,“因為我們互相沒有依賴和要求,我也不靠她養老,大家沒有壓力反而感情越來越深”。 來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中,經常可見到白發蒼蒼的夫婦攜手而行,他們為兒女操勞一生后靠自己豐厚的養老金游遍全球,初見時國人還頗訝異,后來更多的則是艷羨。 “等咱老了,想去美國去美國,想去瑞士去瑞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