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職場受冷遇 洋文憑能否換來中國機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30日 08:25 中國青年報 | ||||||||||
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有70多萬人出國留學,其中17萬余人已學成回國。僅2003年,回國留學人員就超過2萬人。隨著留學歸國人員的增多,“海歸”的就業問題日益凸顯,不少“海歸”回國后無法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而變成了“海待”(待業)。
根據世界HR實驗室近期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同時40%的“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僅在上海,去年找不到工作的“海歸”就有7000人。 與眾多“海歸”將外企作為求職的首選不同,今年年初,當許先生從法國學完MBA回國后,一心想去一家大國企或民企大展身手。4個多月過去了,盡管有一些公司陸續給了他offer(工作的機會),但他都由于不太滿意而放棄了。 “如果企業沒有發展潛力,如果學了MBA不能做管理,那還不如等,我又不是等不起!37歲的許先生說,他相信自己,暫時的待業沒什么可怕的。 “當然,抱怨歸抱怨,生活還得生活!毙≡S說。如果到6月份還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他打算借二三十萬元和朋友合伙開公司創業。 許先生只是目前處于“海待”狀態的“海歸”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海歸”手持洋文憑找不到工作的現象日益突出。尤其是近一兩年來,出現了部分“海歸”回國后無法及時找到合適的工作而暫時待業的“海待”現象。 對此,北京海外學人創業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裁陶慶華認為,“海待”現象是市場的理性回歸,是市場逐漸理性的自動調整。 據他介紹,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留學只是少數精英人才的專利,而且出去的多是技術人才。當時很多人都留在了國外,即便回來的也基本上是體制內吸收了。 90年代以來,出國熱開始升溫,人員組成也日漸多元化。90年代中后期,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央到地方各種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就業優惠政策的出臺,回國成為一種潮流。當時的“海歸”們也一度炙手可熱,動輒年薪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然而,伴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國內外的技術發展趨于同步,籠罩在“海歸”頭上的光環漸漸褪色。不少企業在經歷了泡沫經濟的擠壓后,也不再把擁有“海歸”的數量作為提升企業形象和價值的砝碼,“要能力不要背景”成為很多老板的共識。 加中經貿理事會理事長白寧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同樣一份工作,給一個國內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兩三千元就夠了;而給一個同等水平的“海歸”四五千元,他可能還不滿意。中國的人才市場已經從幾年前的“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一些“海歸”的心理期望值過高,導致他們在和本土人才的競爭中無法占據上風。 剛剛從愛爾蘭讀完碩士回國求職的鐘小姐發現,和國內一些既了解國情、又精通外語的本土人才相比,自己的優勢并不明顯。“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都擺得很正,也愿意從零干起,但企業卻未必會給我們從基層干起的機會。”她告訴記者,她有的同學回國后,只用本科學歷求職,反而更容易找到工作。 在中華英才網總裁張杰賢看來,“海待”現象還與“海歸”成分的改變有關,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國外教育機構的開放和日趨激烈的生源競爭,出國留學的門檻一降再降,去國外讀書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近幾年,“海歸”族還出現了低齡化傾向。 從小在北京長大的薛先生,高中畢業后去日本讀了2年預科、4年MBA的本科課程。2002年回國時,他對國內的很多認識還停留在6年前的水平。原本以為找一份稱心的工作不是什么難事,沒想到卻四處碰壁,他用“shock”(震驚)這個詞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 由于沒有工作經驗,薛先生只好先去了一家小廣告公司當日語翻譯。可是他很快發現,這份工作也不像想像得那么簡單,同樣需要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半年后他就辭職了。幾個月后,他進入一家日本企業的工廠做統計。 每月3000元的收入雖然比四五千元的心理期望值低,但也能接受?沙商鞂χ菰锓ξ兜墓ぷ,卻讓他感到十分痛苦。在日本學的專業沒有用武之地,語言也由于沒機會用而日漸生疏。今年4月,薛先生再次辭職開始新一輪的求職,但寄出的幾十份簡歷至今石沉大海。 加中經貿理事會理事長白寧認為,去國外上學并不代表你的就業能力提高了。他建議每個人出國前一定要有留學規劃和職業目標,在國外讀書同樣要多了解社會,盡可能多參與社會實踐!霸趪,清華的博士、碩士都能去刷盤子、送比薩、做搬運工,回到國內怎么就干不了呢?” 在白寧看來,做任何工作都是一個鍛煉的機會,甚至可能從中發現創業的機會。他建議“海歸”們回國后,不要太看重第一份工作做什么,薪水有多少,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梢韵日业阶约合矚g的領域,哪怕先給人當義工,讓別人有機會看到你的能力。 中華英才網總裁張杰賢則提醒“海歸”們,找工作的時候,眼睛不要只盯著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實際上,現在在東北、中西部有很多的就業機會。比如最近美國的一家IT公司就委托他們在成都一次招聘600人。他建議“海待”們要及時轉換觀念,主動到市場上“覓食”。 “‘海待’現象可能會發出人才過剩的錯誤信號。”北京海外學人創業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裁陶慶華說。中國并不是人才大國,是缺人才的,真正的人才決不會“過剩”。 陶慶華認為,目前的人才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海外留學人員沒有準確把握國內人才的需求信息;而國內的用人機制又不夠完善,用人單位往往忽略“海歸”的潛在優勢。同時,我國的人才中介業務也不夠發達。 比起那些還在職場上苦苦尋覓的“海待”們,劉小姐則幸運多了。她在美國取得法律專業博士學位后,留在當地工作了1年。她2001年回國發展,此間曾換過3次工作,每次都比較順利。她認為,從國外回來的人雖然會有一段時間“水土不服”,但往往有較強的自立能力、生存意識和心理承受力,只要你的學歷含金量夠高,機會還是會眷顧你的。 近年來,為了鼓勵留學生回國創業,中央、地方政府出臺了多種優惠政策,各地還創辦了各種為留學生服務的特區。中國北京(望京)留學人員創業園辦公室負責人認為,創業園確實是扶持留學生創業的一種很好的形式,滿足了一部分真正有創業愿望的“海歸”的需求。但就業問題的解決最終還得靠市場,政府所能做的,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對于“海歸”回國創業,北京物美商業集團副總裁吳堅忠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社會輿論不應該過多地鼓勵“海歸”創業,這無形中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壓力,似乎海外留學回來的就一定要比別人強。尤其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回來后最好先不要創業,而是應該先找一個企業熟悉環境。 有著12年人力資源管理和招聘經驗的中華英才網總裁張杰賢說,洋文憑即金字招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哪兒讀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具備的工作經驗和能力。中國的快速發展將會提供很多機會,但只要是市場經濟,就永遠會有失業人口。要縮短“海待”的時間,只能靠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鏈接 “海待”現象已引起團中央、全國青聯的高度關注。5月16日,全國青聯留學人員聯誼會聯合北京、上海、廣州、濟南、深圳的共青團、青聯組織,在5地同時舉行以“激揚青春風采,創業報效祖國”為主題的新近歸國留學人員同城聚會。 “海歸”中的成功人士、人力資源專家、創業投資機構及著名企業的負責人,與500多名最近3年歸國的留學人員面對面,為“海待”的求職、創業和發展提供切實幫助。近百家國內著名企業現場提供近千個職位,在新近歸國留學人員中招賢納才。 新近歸國留學人員同城聚會是全國青聯留學人員聯誼會服務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發展的系列活動之一,將定期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舉行。全國青聯希望通過這一活動,廣泛團結聯系歸國留學人員,為他們的求職、創業、發展、合作搭建橋梁、創造條件、提供切實幫助。(記者 孫曄 桂杰 實習生 陳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