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不斷 需要“一管到底”的好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10日 17:36 北京晚報 | |||||||||
和四川火鍋齊名的泡菜昨天又被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揭了老底。在四川一家泡菜廠,工人們用違禁“工業鹽”腌制泡菜,甚至為了防蟲往泡菜里打敵敵畏。龍口粉絲的風波剛剛平息,人們對此前劣質奶粉、美容豆芽、變“心”柴雞蛋的報道仍舊記憶猶新,市民不禁要問:我們究竟還能放心吃什么? 食品安全問題不斷
5月7日,北京在停止銷售龍口粉絲近一周后,終于解除了“警報”。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于5月2日報道了山東煙臺地區一些企業在龍口粉絲加工中摻雜有毒有害農用化學物質的事件。為此,北京市食品安全辦當即協調工商部門責令全市的商場、超市、農副產品市場暫停購進和銷售龍口粉絲,共下架約3萬袋。政府部門檢測了21個樣本,標稱生產企業為“山東大鵬集團有限公司”、包裝規格為250克/袋、標稱商標為“六六順”牌的純綠豆龍口粉絲二氧化硫殘余量超過國家標準近5倍,其余企業的樣本均符合國家標準。北京市工商局在5月7日宣布恢復銷售龍口粉絲。 問題食品誰之責? 消費者在各種批發市場、市場和超市買回食品,但問題出現了,究竟是誰應該對消費者承擔起責任?在很多超市,食品安全是讓超市管理者十分頭疼的一件事。制度十分健全,但是問題仍舊不斷。 很多知名超市在控制食品質量上采取了很多手段。華潤萬佳副總裁蘇明告訴記者,公司內部有專門的人員和組織追蹤政策,有新的規定出臺,他們就立即追蹤修訂內部程序。 蘇明介紹,超市把握食品安全一般有幾道防線。包裝食品主要靠檢查各種政府部門核發的證件,包括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技術監督局的企業代碼證、稅務登記證、商品條碼證、商標注冊證明。外地供應商還須出示進京許可證以及生產商當地技術監督局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報告,所有這些證書都是必須經過年檢的。生鮮食品除了要檢查上述證明以外,還需要北京定點蔬菜基地和屠宰基地的產品的證明。生肉還須有畜牧局出具的防疫證。深加工產品,如熟食,要求就更嚴格了。進店之后,超市要在保質期內把質量保護好,如0到5℃保存條件,操作避免二次污染等等。超過保質期的,一定根據流程進行毀滅性銷毀,如牛奶要打碎包裝倒掉,避免被人撿走造成隱患。 諾瑪特北方區采購總監李媛告訴記者,超市控制最嚴格的是如一線供應商(如寶潔等知名企業)的新品和二、三線供應商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商品。一方面檢查質檢證明、衛生許可證等,還要看這種商品在其他知名超市是否都在做。生鮮方面,除了當日產品過期要求嚴格棄貨外,店里還設置質檢員,蔬菜、鮮肉、奶制品隨時檢驗。 “我們每一件商品進超市之前必須看樣,但肯定不是全面檢測,因為沒有這方面力量。”另一位超市經營者告訴記者,其實國家的規定已經很完善了,關鍵在于執行。超市每天面對幾萬種商品,其中大多數是食品,全面檢測是不現實的,主要還是依靠國家相關部門的力量。但是,有些商品明明拿著政府的證書,仍舊出現問題,商家對此十分無奈。因此,不少超市只能設置專門人員負責盯守媒體的報道,一旦發現問題食品立即自查,發現自己超市也有這種商品就立即下架。有時為了穩妥起見,出現問題的這一類商品不管是什么品牌全部下架。 一家超市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的制度,制定了很多規則,但是其他超市不做,自己在成本上就不占優勢。 需要一部“一管到底”的好法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顧問、北京市律協消費者權益專業委員會主任邱寶昌指出,維護食品安全首先要有法可依。目前,我國制定的有關食品衛生的法律、法規、規章雖然比較多,但在具體實施中,農產品和食品市場分別由農業、衛生、質檢、工商等部門進行監管,形成多頭分散執法體制,往往造成職責不清、扯皮推諉、各自為政、部門利益保護、監管不力的弊端。同時也造成重復執法,浪費行政資源。 “應該制定一部‘一管到底’的好法,專門規范食品消費安全。”邱寶昌說,所謂“一管到底”,就是設立統一的強力執法機構,根據法律的授權或執法機關的委托,進行統一的檢驗檢疫,對食品從生產到流通,直至市場銷售的所有環節進行集中統一的監督檢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法律的設計要嚴密,集行政、民法、刑法于一身。“‘食品衛生法’的名稱也應變更為‘食品安全與衛生法’,即不僅要求符合衛生標準,還應符合安全標準。”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行政法專家馬懷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阜陽劣質奶粉喂養出了“大頭娃娃”,龍口劣質粉絲的生產已經形成規模,而這些生產廠家都是有工商注冊的合法企業,劣質產品更是毫無阻礙地進入了正規的市場流通渠道。這都說明,毒奶粉、毒粉絲的存在已經由來已久,長期危害公眾健康。這突出地體現了當地政府監管機關長期不嚴格履行監管職責,疏于管理。作為這些監管機關的主管領導,一些政府官員的領導責任是無法推卸的。本報記者廖雁邱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