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6年來首次全面上揚 糧食短缺2005年達高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27日 09:53 中國經濟時報 | ||
在第四屆中國糧食市場化論壇上,專家提醒,我國糧食市場的拐點可能在2005年前后到來 本報記者 華中煒 徐文昌是河南省濮陽市一家面粉廠的老板,這幾天他正為自己的決策偷著樂。在10月 從國慶后開始,我國糧、油、肉、蛋價格全面上漲,而這條“生物鏈”的源頭都在糧食,這一下子讓習慣了在通貨緊縮狀態下生活的中國居民感到不適應。 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糧食市場化論壇上,專家提醒,這是進入新的糧食短缺期前夕的一個信號,我國糧食市場的拐點可能在2005年前后到來。 糧食減產終現效果 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都在短期內猛然走高。10月16日-19日,我國主產區小麥價格突然強勁上漲,平均漲幅40-80元/噸,其中小麥大省河南由1020元-1120元每噸漲至1090-1120元每噸,甚至更高;與此同時,玉米價格出現反季節性上調,華北地區同比價位上漲80-120元每噸;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購價格比上年同期分別上漲了20%和10%左右。 糧食的漲價,直接帶來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飼料等制成品價格上漲。如此短期內農產品價格的大面積上漲,是我國1997年來的第一次。 糧價的背后是供求關系的轉變。糧食專家、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總經理李經謀在論壇上介紹,我國糧食產量在1998年達到51229.5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后,出現了階段性供過于求的局面,糧食價格也步入長期低迷。從1999年開始逐年減產,到2001年,累計減產5965萬噸。今年更是出現了我國三大谷物同時減產的局面。入秋以來水災嚴重,導致北方很多地方小麥播種受到較大影響。有關部門預測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可能跌破4.5億噸。 2000年以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大致在4.8億至4.9億噸之間,一般當年產需缺口在0.25億至0.35億噸。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萬寶瑞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4年來一直靠挖庫存來平衡需求。而庫存糧食很有限,去掉陳糧最多還能挖抵兩年。”國家糧食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顏波博士說:“一些糧食主產區的缺口逐漸加大。江蘇今年的糧食缺口達到80-100億斤,而該省境內所有的庫存,包括中央儲備在內只有120億斤;山東過去是個產糧大省,今年產量下降到650億斤,而消費量達到800億斤。” “國際糧食市場的供求變化也影響到國內市場價格。”國家糧食局專家顧問李思恒說,2002/2003年,全球三種谷物(小麥、粗糧、稻谷)總產量預計為20.31億噸,比上年度減產6330萬噸,這是1996/1997年后連續第6年遞減,同時糧食價格也出現了7年來的最大波動。 “新的短缺期可能很快到來,2005年前后可能會出現拐點。如果遇到突發事件,也有可能提前到來。”李經謀說。 兩大成因導致短缺 李經謀分析了造成糧食短缺的原因。一是糧食生產周期。根據過去經驗,糧食生產周期為4-5年,大體表現為兩欠一平一豐收,這可稱為小周期。在1995年后,經過連續幾年的糧食豐收,供給相對過剩,庫存增加,并不是否定生產周期,只不過是把周期拉長,下一個時期應是進入欠收期。另外,我國糧食生產還存在大周期。建國50多年,糧食生產經歷了短缺-緊張平衡-平衡有余幾個階段,根據市場信號及周期變化規律,我們有理由相信下一個階段將進入新的短缺期。“兩個周期在短缺階段交叉,可能會加劇短缺程度或短缺到來的時間。” 二是糧食供給能力受抑制。影響的因素包括:種植結構調整,耕地面積的占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遞減,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品種品質較差及稅費負擔較重影響種糧積極性。據了解,我國的糧食產地面積曾經高達15億畝,目前已經下降到14億畝,而各地大辦開發區等亂占耕地的事情時有發生,從而加劇了糧食產量下降。 與此同時,我國的糧食需求水平卻呈剛性增長。“這是由于我國總人口的增長、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人口不斷增長、以及飼料用糧的不斷增加等原因決定的。”李經謀分析說。 用市場的方法解決市場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這次糧油漲價時,各地迅速采取了各種宏觀調控手段。如山西省物價局日前啟動了糧油副食品價格每日報告制度,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建立了價格應急反應機制,把價格波動和影響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由于新形勢下糧食短缺與以前的體制背景、市場發育情況迥然不同,李經謀認為,現實的方法是積極構建現代化糧食市場體系,用市場的方法解決市場問題。“通過市場機制,運用價格杠桿,推動社會增加對糧食生產的投入,把糧食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的環節,并運用糧食市場對各種信號的發音比較靈敏的優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協調。” 我國目前糧食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市場發育度不高的問題,因此構建現代化的糧食市場體系框架成為當務之急。“必須建立以各大糧食批發市場為主體,期貨和現貨結合,以電子商務為方向的多層次糧食市場體系。要不斷完善市場規則,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功能。”李經謀說。 而在政府方面,應該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包括在生產方面制定耕地面積、糧田面積警戒線,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在流通方面,加快改革,倡導健康的消費觀念,把糧食市場作為平臺,利用儲備糧、推動進場交易等手段調節供求關系。 糧食行業的整體升溫將為我國日益深入的糧改提供良好的環境,而糧食安全也是其中考慮的重要方面。顏波說:“下一步的糧改政策,主要是建立糧食流通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糧食購銷的市場化和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在配置糧油資源中的基礎作用;建立直接補貼農民的機制;真正建立糧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體制。同時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糧食市場宏觀調控的機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是改革的落腳點,改革不能危害糧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