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再揭內幕:新款手機價格爆炒背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5日 15:03 廣州日報 | |||||
半年內推312款新機上市國內手機“炒機”成風 ◆本版7月8日刊登的《手機驚爆價格黑洞》一文揭露:同款手機只因外觀不同竟然價差千元,從而拉開了揭露手機價格黑洞的序幕。 ◆最近,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公布的一組數據頗令人玩味:2002年國內共核發手機 ◆我們不禁要問:國內市場真的需要這么多款新機嗎?廠家如此熱衷于推新機背后的真正意圖是什么? 借新機“痛宰”消費者 一方面手機生產者的陣容在急劇擴大,另一方面在技術的引領下,如今的手機更新換代確實加快,這都是新機大量面市的客觀原因。但是,更多原因在于手機廠商為爭奪高額的回報,不斷地推出新的款式,以高價進入市場,挖掘新款手機的“第一桶金”。 新機淪為廠家和商家“炒機”的工具,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但這種浮夸風氣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實,新機在剛上市的時候一般產量有限,廠家想賣個好價錢也情有可原,可現在的狀況是,廠家借大量推出所謂新機來“痛宰”消費者已成為習慣,采購成本不到千元卻標價三千多元出售的手機比比皆是。 新機大量面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將閑置的入網許可證出售給借牌生產的廠商,這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不少手機廠商往往虛報產量獲取大量空閑的入網許可證,以牟取暴利,這已經成為有牌手機廠商兌現其手機牌照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某行業人士估計,借牌生產的新機已占到全部新機的三分之一以上。 新機到底新在哪里? 與舊款機型相比,目前市面上的部分新機無非是增加某些功能和改變外觀。就功能而言,如果增加內置攝像頭、4096色以上彩屏和彩信等含金量較高的功能,加價上千元還情有可原,但一些只不過預留了外置攝像頭端口,或憑借一些“直撥I P”、“短信密碼”等并不占據多大成本的功能,卻賣出與內置攝像頭同樣的天價,那就是牟取暴利。 爭議較大的就是外觀的改變,但外觀設計到底值多少錢?廠家各有各的道理,甚至有廠商認為“現在的手機就賣外觀,貴得離譜也不為過”。某行內人士告訴記者,國產手機的工業設計大多由國外的專業設計公司來做,一款新機的設計成本最多不過20萬美元,就產量10萬臺的新機而言,單機的設計成本不過20元人民幣。 有的還解釋為外殼的材料成本較高。在一次某國產手機的采購大會上,中電賽龍總裁孫景春對記者說:包括主板在內的設計平臺確定了,80%的成本就確定了,只有20%的成本在材料采購上。有一點可以相信,那些功能方面缺乏創新的手機產品,無論其工業設計如何精美,也不會在市場長久存在。 不過是組裝和貼牌 某國外品牌手機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一款新機從研發、生產到推向市場,這個周期一般要9個月以上,而國內手機廠家大多只需2~3個月就一下子冒出多款新機,實在令人吃驚。 其實這也不是什么秘密,在新機的出爐過程中,國產手機充當的不過是組裝和貼上標簽的角色,所謂的新機不過是多了個型號而已,如今有的國產手機動則就一口氣推出8款甚至15款新機,并且號稱自主研發,夏新副總裁黃愛平說,以國產手機的實力,平均一個月推出1款新機其實就不錯了。后果 無暇顧及售后服務 新機蜂擁上市帶來的后果是:以前一款主力新機上市每月能賣到八九萬臺,目前能賣到1萬臺就歡喜得不得了。還有就是新機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縮短,以前一款新機的“高價周期”能維持三個月,可如今,上市不到一個月的手機就要急忙宣布大幅降價。 有人把這歸結為“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廠家通過新機牟取暴利也是市場經濟選擇的結果。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指出,為了搶占市場而倉促推出新機型、得到進網許可證后不再重視手機質量者絕非個別,致使有關手機的投訴率居高不下。當手機生產商不計成本投放廣告、建設渠道時,過度的投入使得他們無暇顧及售后服務建設。 貼牌“轉手買賣”風險很大 盡管國產品牌手機目前已搶占5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隨之而來的是:國產手機返修率逐日攀升,來自廣東某零售商的數據表明,某些國產品牌手機的返修率甚至高達50%,按我國有關規定,電子產品的標準故障率本應低于3%,這也是市場經濟的選擇結果嗎? 中電賽龍總裁孫景春說,國產手機這種貼牌的“轉手買賣”,賺上幾十元和上百元的提成費,其實風險很大,占用大量資金(元器件、整件的庫存)不說,還有銷售本身的費用以及質量控制。韓國公司因此死了很多,國內公司也逃脫不了這種命運。(撰文記者薛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