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弼唐鄉:迄今發現的廣東第一例的醫學調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8日 15:5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鄭小伶王長春陳鋼 佛山報道 寧靜弼唐鄉 從繁華的佛山城中驅車不到十分鐘,一拐彎,就會尋到弼唐小學。從小學校往前走幾分鐘,一個細致、精巧的珠三角鄉村撲過來了。 5月10日,記者一行三人來到廣東佛山市禪城區張槎鎮弼唐鄉,還來不及細看家族祠堂前那對明朝流傳下來的楹聯,便受到治安隊嚴厲而不失禮節的盤查。 常住人口1800多人、高峰期流動人口超過4000人——像弼唐這樣的鄉,佛山市張槎鎮有十六個。弼唐鄉不顯山不露水,經濟效益也屬中等。如果不是因為去年11月一位姓龐的普通鄉干部得了一場“感冒發燒”,很難想象這里會成為全球媒體追蹤的焦點。 這位龐先生(化名)的發病確切時間是2002年月11月16日晚,第一次住院時間是11月20日,轉院時間是11月25日,病愈出院是1月8日。當時醫生診斷是“發燒原因不明”。龐先生的妻子后來說,直到3月中旬,龐先生前往醫院復診時,醫生方告訴他是“非典型肺炎”。已被媒體廣泛披露過的廣東河源市紫金縣人一位黃姓先生,其發病時間為2002年12月10日,送治時間是12月15日;此外,廣東中山市一位姓練的先生發病時間是2002年12月26日下午,入院時間是1月2日。 從時間排期看,龐先生應是目前能找到的廣東省內最早一例“SARS患者”。另一個依據是,2003年1月2日,廣東省衛生廳組織的專家組到河源第一人民醫院為兩位重癥肺部患者會診時,一位專家提出,河源病例與一個月之前佛山發現的“特殊肺炎病例”的癥狀極其相似。這位專家就是參與過廣東早期三起SARS病例會診的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教授鄧子德。 到過弼唐鄉的還有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美國CDC)的調查員,他們對這個村的調查結論暫時沒有披露;廣東省CDC和省醫院、市醫院對這個村的衛生狀況也做過徹查,“均表示沒有找到感染SARS的源頭”。 據曾經專程赴佛山為龐先生作過會診的鄧子德醫生介紹,他在上周五(4月9日)與龐先生見過一次面,以類似醫務回訪的形式,“他的身體狀況一切正常,接下來他會配合市里、省里做一些身體指標測試。對不同時期的血清化驗,龐先生還是很配合的”。 鄧子德說,龐先生可算是一個“奇跡”。他經過44天的搶救和治療、從一場不明原因的肺炎重癥中活過來了,受他感染的其他四位親人也全部康復;為他治療的鎮醫院、市醫院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在龐先生的長期居住地弼唐鄉,也無一感染病例。 “外界對龐先生已經造成精神上的包圍,”鄧子德說,“這對一個康復者不利。” 石灣醫院與感染擦肩而過 弼唐鄉的上級管轄地原是佛山市石灣區,龐先生病發初期照例被送到離家最近的石灣區人民醫院。 本報記者先后到石灣醫院的發燒急診、住院部內一科、內二科了解龐先生的收治情況。正在值班的一位內科主治醫生說,龐45歲,一向身體健康、很少病痛。據病人陳述,在11月16日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頭痛和周身不適,起初以為是普通感冒,自己服了一些感冒藥,未見效果,體溫上升為39度并持續不退。 11月20日,龐先生在家人陪同下到石灣醫院。由本院呼吸科、消化科、神經科專家會診之后,醫院將他當作傷寒病和由消化道感染引起的恙蟲病疑似患者來治,給他服用了一些常規的感冒藥和抗生素,但三四天過后,病人的肺炎表現加重,有明顯羅音,氣促,拍胸片發現陰影擴大。 此時,龐先生的家人天天到醫院探訪他,暫未出現不適癥狀。而石灣醫院住院部的醫護人員,卻渾然不覺。 “當時幾乎沒有一人戴口罩。”曾護理過龐先生的一位主管護師說,龐住8號床,“幸好這一層的病房南北通透”,按常規每天每隔一小時要噴一次過氧乙酸,“否則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據鄧子德分析,龐本人在發病前的二三個星期內沒有到過外地;據龐本人回憶在發病前一天曾吃過名為“龍虎鳳”(即蛇貓雞)的廣東“大菜”,“但距發病時間太短,而且其他一起吃的人沒有發病”,鄧子德認為,僅憑這一點還不足以證實病源。 SARS的病源暫時成了謎團。鐘南山院士曾分析,感染SARS的內地病人有96%并無明確的接觸史。只有香港、新加坡等地可以找到傳染鏈,而中國內地大多數的病人是“莫名其妙得這個病的”,患者之間并無密切接觸,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廣東與北京兩個地區。 有弼唐鄉村民告訴記者,以前村里有兩家餐館,會做“龍虎鳳”之類的野味,如果要吃更稀奇的東西,則要跑遠一點(指佛山城區以外)。非典爆發之后,“龍虎鳳”自動絕跡了,“但過一段時間會不會再冒出來,就很難說了”。 幸而,弼唐鄉至今未再發生一起SARS病例。 佛山神術 11月25日,持續數天發燒達39.7度的龐先生,被緊急轉院送到了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下稱“佛山一醫”)。三天之后,轉入深切治療部(ICU),即刻上呼吸機。隨后,一直近距離照顧他的四位親友相繼出現類似癥狀,龐的舅媽在醫院陪護過他,癥狀最為嚴重,也很快轉入深切治療部。12月11日,佛山一醫邀請廣州專家前來會診。一本公開出版的《非典治療手冊》透露,12月中旬,中山三院的專家到佛山一醫會診時,與當地醫生詳細解讀了厚厚的病歷(足有一兩寸高),當時一看就是兩個多小時。 鄧子德向記者介紹,由于佛山一醫的一位科長曾到過中山三院進修,與鄧相熟,所以請鄧專程去佛山一醫會診。當時龐與他的舅媽都上了呼吸機,病情危殆。會診后鄧子德發現“有幾樣東西很奇怪”:這個病人的家屬有幾個先后發病,傳染性罕見;佛山一醫已經用了進口抗生素,如泰能、先鋒類頭孢三代等,沒有明顯效果;病人的白細胞沒有明顯增高,可見不是典型細菌感染引起的。基于這些診斷,專家小組建議用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加上糖皮質激素、丙種球蛋白的治療方案,其中糖皮質激素的劑量超過平時用量,一天用到5~10克。這個方案與2月份以后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沈祖堯教授采用的方案不謀而合。1月8日,龐治愈出院,前后歷時44天,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后來的紀錄稱:“這是佛山市首例非典型肺炎患者,由他傳染的家人先后收住在本院治療,后均治愈出院。到目前為止,本院收治的非典型肺炎患者大部分已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 鄧子德說,龐的好轉不是單靠哪一種藥,主要是綜合性治療措施,一次會診結果“不能形成因果推斷”。 佛山一醫的另一個成功之處是采取了嚴厲防范措施,醫護人員感染率為零。 在佛山一醫流傳著一個“非典故事”:2月18日深夜,被確診為美國第一例“非典”病癥的一位70多歲美籍華人的私人醫生,得知中國佛山市已經成功治愈了幾例“非典”患者,打來求救電話。 當時值班的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鐘銳興將“非典”臨床癥狀和“非典”患者隔離治療方案,通過電子郵件傳到了美國。據反饋回來的消息,那位70多歲的老太太住院后的第三天采用了這些治療方法,病情逐漸減輕。 廣東CDC追源 龐先生是否構成醫學意義上的“SARS病例”?石灣醫院醫務處一位姓黃的醫生說,區醫院做過細菌培養,但沒有做病毒分離,因此,暫時不能明確病原體。 佛山一醫的感染科副主任羅紅濤對記者說,當時龐先生的咽拭子、糞便等樣本送到了佛山市防疫站,確實沒有做病毒分離。現在只能以康復病人的血清做化驗,看是否出現抗體。 這種回顧性調查佛山市、廣東省、美國CDC和WHO等衛生組織都在做。記者在廣東CDC采訪了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彭國文,他介紹說,前階段是“救火”,來不及清理傳染史的鏈條。現在采用“免疫熒光法”和“ELIS”檢測血清抗體,如果在發病1周~2周之內,“急性期血清”效果最明顯,抗體有可能呈現四倍增長;而對病發時間拖得過長的病例,彌補檢測后很可能會得出“推測性判斷”——結論是“可能感染過SARS”。但是,廣東也出現過SARS病人在病愈后沒有出現抗體的情況。 記者得到的一份“廣東省非典病原流行病學研究流調實施方案”(討論稿)顯示,廣東全省范圍內的非典個案調查即將鋪開,調查對象是所有病例,包括所有新發、現患、出院和死亡病例。病例選擇按入院第1、3、5、7、12、17、22、30天、3個月、6個月、后一年的連續采集靜脈血5ml送檢。對于“毒王”等重點病例更要做對照研究。 龐先生所在的弼唐鄉也將列入“病例對照研究”范圍——來自于相同社區或單位、與病例同時期無SARS癥狀的人群都要做采樣對照。 由廣東省動物防疫監督總所、廣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辦公室、南海水產研究所、廣東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心、解放軍軍需大學等單位參與對五大類、20多科動物的血清、咽拭子、肛拭和其他組織樣品的檢測也將全面鋪開。對動物、人類可疑SARS冠狀病毒的血清血學交叉試驗也在準備之中。 廣東CDC的微生物專家告訴記者,廣東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食用多種動物(包括野生動物、水生動物)和飼養寵物已成風氣,將動物擬定為SARS溯源對象是必要的。 剛剛從SARS疫情逃出生天的龐先生,將要面對幾級衛生組織一次次探訪和煩瑣的血清取樣。他的妻子與本報記者通電話時說:“他(指龐先生)平時工作忙,性格又容易緊張。這次看病一共花了30多萬。希望外界不要再煩我們了。” 龐先生有四個孩子,大孩子今年考大學,女兒要上高中,最小的兒子則要升五年級。面對這樣一個家庭的請求,記者無言以對。 不過,還是應該感激龐先生和他的家人。龐先生表現出一種樸素的公民盡責意識,積極配合醫療機構的回訪制度。 離開弼唐鄉的時候,走出了治安隊員的視線,記者涌出一個希望,有機會的話,靜心欣賞這個千年古鄉的歷史陳跡,應該是很愜意的。 《經濟藥方》專題系《21世紀經濟報道》與新浪財經聯袂制作。本文為《21世紀經濟報道》抗擊SARS特刊(1-8版)系列文章之一,該特刊(完全版)為《21世紀經濟報道》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21世紀經濟報道》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欲轉載本專題相關內容、或對本專題有任何建議,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151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