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想天開:腐朽也可以變神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0日 16:38 《創(chuàng)業(yè)家》雜志 | ||
在這個旅游業(yè)已成為炙手可熱的行當?shù)臅r代,做旅游開發(fā)真的很容易嗎?如果投資旅游業(yè),那么經營者以什么來吸引日益疲累的游客大軍呢 李季/文 1984年,徐勇和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樣來到北京尋夢。初來乍到,這個熱愛攝影、雅好文 憑著對攝影和胡同的無限熱愛,1990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為《胡同101像》的攝影集。《胡同101像》的出版在當時引起了相當?shù)霓Z動,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在中國采風的外國人的視線。畫冊讓徐勇一舉成名,許多對中國民俗特別感興趣的外國朋友開始邀請徐勇去給他們講授胡同的文化歷史,并帶領他們去胡同里參觀游覽。 開始他還很樂意,但是次數(shù)多了,他就應付不過來了。胡同又長又窄,沒辦法乘車,很多隱藏在胡同里的文化景點又分散得比較遠,每次只好步行,這樣既浪費時間又讓人疲累不堪。于是,徐勇便想到,為什么沒有一家專門的旅游公司來做這項外國人都很感興趣的旅游項目呢? 從1992年開始,“帶老外游胡同”的旅游設想開始在徐勇腦海中形成。“我本來和旅游一點關系都沒有,從搞機械的工程師到廣告,從廣告到旅游,做旅游是我從來沒有想到的一件事。”徐勇真切地說道。只是因為帶老外去游覽次數(shù)多了,才想到胡同不僅有人文、歷史的價值,還可以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開發(fā)其商業(yè)價值。看到了這種潛藏的商機,作為廣告公司老總的徐勇自然而然會想到,與其等人做,不如自己做。 帶老外去游覽次數(shù)多了,才想到胡同不僅有人文、歷史的價值,還可以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開發(fā)其商業(yè)價值 異想天開的報告書 抓住了“胡同游”這個特色旅游概念,他創(chuàng)業(yè)之初便立足于做一家有特色、小規(guī)模的涉外旅游公司。但是他把這個想法一說,首先就遭到了來自朋友和親戚們的反對,在他們看來,胡同怎么能與故宮、長城、頤和園等等這些地方相比,成為旅游景點呢?有好朋友直接就說他“異想天開”,拿著好不容易賺來的錢瞎折騰。 但是徐勇堅信“胡同游”在北京、那怕在全國也敢說是絕無僅有的旅游方式,而且有諸多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使這個創(chuàng)意得到足夠的保障。首先,北京是全國各省市中胡同最集中、最具規(guī)模的城市;其次,北京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的胡同中有著眾多的名人故居、紀念館、王府花園、特色老店等等能夠吸引游客的地方;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是北京城里常年聚集著大量的外來人士,“胡同游”以外國游客為目標對象,天然便擁有優(yōu)厚的社會環(huán)境。 接下來是要細化這個創(chuàng)業(yè)計劃。北京城區(qū)那么多胡同,到底怎么制定一條最能反映北京特色的旅游路線呢?根據(jù)多年來在拍胡同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以及對北京城的了解,徐勇最后選擇了北京東城區(qū)什剎海、后海、鼓樓一帶的老城區(qū)。這一片區(qū)維持了舊城區(qū)風貌,胡同也比較密集,什剎海、后海風景秀麗,古老的銀錠橋畔是燕京八大景之一;在后海周圍的胡同里,有雄偉的鼓樓、鐘樓,有先后住過納蘭性德、宋慶齡的花園和疑為大觀園原型的恭王府。路線定下來后,接著就是解決旅游的關鍵問題之一: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公交車進不了胡同,步行更不實際——又遠又累。這個難不倒徐勇,他早就相中了活躍在舊北京時代、而現(xiàn)在正漸漸消失的人力三輪車,既適用于胡同成本又低。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計劃醞釀好了,報告寫好了。但是申報報告向有關部門一交,卻一律遭到了拒絕和嗤笑。有關部門一聽這種“游覽胡同”的新鮮事就反感,就像當初出版胡同攝影集時的出版社和徐勇的那些親朋好友的意見一樣:胡同是破爛,不能展覽給外國人看。就這樣徐勇在一次次申請、被拒絕、再申請、再拒絕的艱難歷程中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申報過程。 直到1993年,報告最后遞到市政府領導手里。在報告中,徐勇誠懇地說,胡同不是破爛,同長城、故宮一樣,它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是最能夠反映北京城市特色的建筑遺跡,有著極大的開發(fā)價值。許多外國人來北京,更感興趣的是能反映舊北京民俗風情的老式建筑和地道的北京生活方式。況且,讓外國人了解胡同,更能夠讓他們對比新舊北京的巨大差異,反映出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北京固然有故宮和長城、天壇等景點,但那都是反映帝王生活、政治歷史的地方,北京還缺少一個能反應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景點。在報告末尾,他鄭重表示,胡同游有朝一日將會成為這個城市的品牌,因為胡同就是北京的標志。或許正是他堅定的態(tài)度打動了李志堅、何魯麗等市領導人,他們大筆一揮,在報告上批下了至關重要的“同意”二字,這樣,有關方面才開始重視這個申請項目,市政管委專門為此召開了協(xié)調會,召集有關各部門商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方法。這個申請項目才給批下來。 胡同的“特色”讓徐勇嘗盡艱辛,但是也正是“特色”最終成就了他。作為一種新穎、別致的旅游方式,其蘊涵的文化底蘊和始發(fā)性使公司成了許多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 “到胡同去” 歷經磨難,北京胡同文化游覽公司終于在1993年3月通過了批準和注冊。徐勇是做廣告出身,深刻懂得形象包裝的重要性,他精心為即將“臨盆”的旅游公司進行了從商標、服飾到活動項目等各方面的獨特設計。 公司注冊商標是一輛舊式帶敞蓬的黑色人力車,背后是一方紅色的抽象磚墻畫,以此代表胡同。圖標上下分別注名公司的英文和中文名稱。車身統(tǒng)一漆成黑色,配上統(tǒng)一設計的朱紅色蓬蓋,上面用漂亮流暢的中英文寫著“到胡同去(To The Hu Tong)”。這樣一溜三輪車在灰色的胡同間穿行便顯得格外美觀大方。車工的服裝采用紅色馬甲配大腿束口的黑色燈籠褲,這樣的車夫打扮是老外們早已在反映舊中國的影片中看慣了的,容易造成一種傳統(tǒng)的懷舊感。更別出心裁的是,徐勇給車工們設計了一頂阿Q式的烏氈帽。 可這時候,一個關鍵難題讓游覽公司卡了殼:到哪里找合格的車夫呢?這份職業(yè)甚至遭到了北京城里板兒爺們的拒絕。他們對著招聘書撇撇嘴說:“這年頭還去公開當車夫——丟臉!”沒辦法,徐勇甚至跑到北京城郊偏遠的門頭溝找村民,可是當?shù)卮迕駥幵傅巾樍x縣城打工,也不愿意來當“低賤”的人力車夫。正在百籌莫展的時候,朋友給他介紹了山西呂梁山區(qū)一個小縣城里職業(yè)高中的畢業(yè)高中生。他們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會講幾句粗淺的英語,而且身上都保留著山里青年的質樸和活力。在作為商人的徐勇眼里:“他們的長相都很‘中國’,在老外看來,就是活生生的駱駝祥子。”這樣,一支綜合了中國南北、新舊傳統(tǒng)特征的 三輪車隊就出現(xiàn)在北京城里了。 如同世上所有的創(chuàng)業(yè)一樣,開頭總是不那么順利的。在1993年“胡同游”剛剛出爐亮相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有這么個旅游公司、這樣一種旅游方式,更不知道胡同有什么看頭。頭兩年,游客稀少,只有一些駐京大使館官員家屬或者一些商務散客來。徐勇常常得眼睜睜看著車隊在路口空等。有的冬天,會整天沒有一個游客。但是公司還得維持正常運營,車工、導游的工資得照發(fā)不誤。那時候,每個車工的基本工資也在700元左右,而導游的基本工資也在千元左右,沒有顧客就沒有提成和小費,好多優(yōu)秀的外語導游辭職而去。 胡同的“特色”讓徐勇嘗盡艱辛,但是也正是“特色”最終成就了他。從1994年10月開始,“胡同游”吸引了大量國內國外新聞媒體的目光。作為一種新穎、別致的旅游方式,其蘊涵的文化底蘊和始發(fā)性使公司成了許多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并且有些坐過三輪車的外國游客自己回國后寫了報道,將此看作新北京進一步開放的標志。到現(xiàn)在為止,北京以及國內的主要新聞媒體都報道過“胡同游”,就這樣,“胡同游”名聲大振。無形之中給北京胡同文化游覽公司打了許多免費的廣告。 到1997年前后,游客量開始穩(wěn)定增長,胡同文化游覽公司開始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壯大,許多旅行社也紛紛找上門來要求搭線合作,穩(wěn)定的團隊游客隊伍開始建立。到現(xiàn)在,每天接待的游客最低也在上百人次,旺季時能夠高達上千人次。按照最低人均80元的消費標準來算,公司的營業(yè)額自然是個可觀的數(shù)目。公司的規(guī)模也在擴大,目前,該公司已有10多名英、日、德、法、漢語導游,近100輛三輪車,30多戶合作居民。“逛胡同”與“登長城、看故宮、吃烤鴨”一起并列為各大旅行社吸引外國游客的四大金字招牌,成為北京的一項頗具影響的旅游活動。 將好的創(chuàng)意和廉價的資源結合起來,就好比高科技和廉價勞動力相結合一樣,能夠創(chuàng)造出很大的附加值 特色的維護之道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個小規(guī)模的旅游公司靠著獨特的經營項目獲得了成功,可是酒香也會引來讒貓。 也正是從1997年“胡同游”開始成為大家眼里一塊肥肉的時候,一些仿冒胡同文化游覽公司的非法經營者開始出現(xiàn)。雖然早在1998年10月,有遠見的徐勇就為三輪車的外觀和車工的服飾申請了專利,并于1999年4月得到了專利局的批準,但是由于至今為止,旅游行業(yè)并沒有特色經營的專利保護法,如何保護自己的特色,應當成為包括徐勇在內的眾多特色經營者的考慮重點。 從1999年開始,在交道口和宣武區(qū),另外兩家經政府合法批準的胡同旅游公司也先后正式成立。徐勇的公司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為了應對未來市場的挑戰(zhàn),也為了解決個體經營者難以應付的同各界難以調和的糾紛,今年7月27日,徐勇選擇了同北京首都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海投資管理中心三方共同投資進行重組,組建了一家新的北京胡同文化游覽有限公司。重組后,代表國家資產的首旅控股34%,其他雙方各占股份33%。 重組后的公司仍然由徐勇?lián)慰偨浝恚藭r他的身份已經不是個體經營者,而是代管經營的“紅色資本家”了。據(jù)悉,新公司的投資總額為1052萬元人民幣——而1993年注冊時公司的注冊資金為40萬。 這樣,“胡同游”終于從一個人的特色經營發(fā)展成了一個城市的機遇。 徐勇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說,將好的創(chuàng)意和廉價的資源結合起來,就好比高科技和廉價勞動力相結合一樣,能夠創(chuàng)造出很大的附加值。 對于特色經營者們,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