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場:市郊商業亮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2月23日 13:48 新聞晨報 | ||
前不久,上海郊區4位村主任參加全國村長論壇歸來,向記者暢談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他們都有一點相同的深刻體會:“背靠市場好致富”,一個村、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有個好市場。 專家分析,上海城鄉一體化步伐正在加快,大都市中心區的商業,特別是批零結合的大市場,正在逐步向郊區分流。目前,郊區已有不少辦得成功的市場:閔行區的九星綜合貿 九星市場:擴大規模提升檔次 九星綜合貿易市場位于外環西一大道內,占地1600多畝,設五金、電器、燈飾、家具、建材裝潢等12大類商品貿易區,3000多家經營戶。這個以建材、裝飾裝潢商品為主要特色的商業物流中心,每天車水馬龍,日客流量達3萬多人次,今年的交易額突破28億元。九星村經濟已連續5年年均遞增800萬元。 記者在新開張的五金九區看到,昔日農田已成一條條街道,兩側排列著20多棟充滿現代感的營業大廳,走進一棟近千平方米的大廳,仿佛進了市區的一家大超市。穿過一排收銀柜臺,一列列高大貨架迎面而來,“手動工具”、“水暖潔具”、“氣動用具”分置其間,美觀整齊。一名服務員馬上過來,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服務態度真不錯。在此經營的一家公司經理介紹,他們于今年10月才入駐,投資900萬元,一個多月經營下來,生意之好,出乎他的預料。據了解,五金九區入駐的都是些有實力的企業,一個營業廳由一家或由兩三家租下,而不是十幾家小作坊式分租,市場檔次由此提升。 九星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恩福說,九星市場仍在擴展。不久,九星市場要消除“卷簾門”現象,要“上檔次、提品位、創新意”。新九區的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家電五金、廚衛五金等大方氣派的營業廳,不少廠商排隊購租,供不應求。目前,九星市場又在醞釀新動作,啟動“樓宇工程”,建“層層相連、棟棟相通”的多層建筑,形成“空中街”,最長可達1.8公里,節約土地、擴大規模。規劃圖中,不僅有五金、燈具、電器等賣場,還有餐飲、休閑、娛樂等服務業。每個營業廳的屋頂是花園,別具一格,人們逛畢市場,在綠樹、繁花、噴泉間小憩,真是何等愜意。當然,村民的得益也會增多。 市郊西北:市場群落次第崛起 在市區西北近郊處,正在崛起一個由農副產品、輕紡制品、汽車配件、裝飾材料等20余個專業市場組成的市場群落。專業市場集聚,為這里帶來了大量的物流、人流、資金流,成為嘉定區繁華的經貿走廊和對外輻射窗口。 江橋菜市,響亮滬上。這個占地10萬平方米、蔬菜品種達157個、日均交易量超過1500噸的市場,在安徽、江蘇等蔬菜銷售商中交口相傳:吞吐量大,賣買公平,生意好做。1994年,江橋批發市場落成后一度不成氣候。普陀區真如蔬菜批發市場整體遷入后,江橋市場開始飛躍。便捷的交通線路,舒展的交易環境,吸引外省市大批客戶進入,合并第一天,交易額就達778噸,3天后迅速攀升到1000噸以上。目前,江橋批發市場已同華東地區乃至全國100多個蔬菜基地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交易量大幅攀升,特色品種安徽廣德板栗、百合等成交量,均列全市第一、第二位。 輕紡市場,走向世界。位于曹安路1618號的上海市輕紡市場,批發零售裝飾布藝、服裝、面料、床上用品、鞋帽和皮裝等10余大類數萬種商品。自1994年創辦以來,市場營業額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已成長為年交易額近20億元的超大型輕紡面料交易市場。輕紡市場執行董事趙日媚介紹,我國加入WTO后,他們及時調整策略,建立輕紡商情網,搭建起一個虛擬交易平臺,并投資創辦了上海博瑞恩貿易進出口公司,為輕紡產品提供國際貿易服務。并辟出5萬平方米營業面積,引入澳大利亞、韓國等國際著名輕紡廠商入駐。不久,這里便是集電子商務、商品展示、國際貿易于一體的輕紡產品交易中心。 上海米行,能級提升。上海市民在去米店、超市購米之外,又多了一個選擇的好去處———位于曹安路上的上海米行。去年8月開張的上海首家米行,如今已成為滬上重要的糧食集散地:每天凌晨3點至5點是米行交易的高峰期,日均交易量達1000多噸,高峰時可達1630噸,上海市民每天吃的大米,1/3出自這里。每天,這家米行的4個交易大廳里,江、浙、贛、皖等地的糧食源源而來,源源而散,好不紅火。米行總經理陳杏興說:“米行已與市農科院聯手,選取優良稻米品種,在江蘇等地建立生產基地,形成穩定的產銷關系,以優質打響“真新牌”大米的品牌。造福廣大市民和外省市糧農。 古華藥材:采銷兩旺多方得益 近年來,外省市中藥材源源進入,上海中藥材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由藥農、藥店、醫院、交易市場和加工廠合股組成的上海古華藥業(集團),中藥材的經營交易采銷兩旺、多方得益。公司董事長朱宗熹感嘆:上海古華藥業以市場資源為紐帶,緊密聯接藥農,是他們的立足之本。公司所在地奉賢,中藥材資源豐富。早年,藥農采集的藥材,少時成寶,多時只能當柴燒。上海古華建立后,入股藥農全力采集,企業負責收購進市交易,中藥材商品量連年成倍增長。同時,吸納外省市20多家藥材生產加工企業入駐市場,豐富藥材品種,擴大市場占有量。那些年,古華中藥材交易市場的成交量,一直占本市中藥材需求量的5成左右,其中奉賢藥農養殖的地鱉蟲、采集的地龍干兩味中藥材,覆蓋全國市場。 近些年,兄弟區縣的中藥材收購交易全部中斷,入駐古華中藥材交易市場的外省市企業相繼撤離。朱宗熹說,面對大宗藥材交易飽和的新態勢,近年他們主要抓小品種及稀有品種藥材的生產和交易。如今,具有治療風濕、心血管病、哮喘和保健等功能的透骨草、霍香、天將殼、何首烏等50多種稀少中藥材,成了交易的主力。他們把哪些品種貨多貨少,需采不需采的供求信息,定期告訴藥農。至今,企業麾下集聚的500多名專業藥工和上萬名業余藥農,收入年年增加。 平安蟹市:放“水”養蟹蟹業興旺 年末春頭,又到河蟹銷售高峰時節。奉賢區平安鎮的河蟹交易市場里,一派興旺:來自市區和寧波等地的蟹販們蜂擁而至,100多輛運蟹車擠滿市場旁的停車場,鎮里、區內乃至區外的養蟹者占滿市場里的600個攤位,又在市場外馬路上臨時設立起2000多個攤位,足有一里多路長。“唧,唧,唧”,遍地是蟹的呼吸聲,好一個蟹的世界。 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蔡志龍告訴記者,這里是本市最大的產地銷河蟹交易市場。今年作過統計,1月中旬至2月中旬交易高峰期,河蟹交易量就達800多噸。明年高峰期提早到來,交易量還會大幅上升。起初幾年,商品蟹上市量少,價格高,利益驅使大量農戶參與,平安鎮就有800多家農戶投資1500多萬元,建起3350畝蟹塘養蟹。蟹一多,銷售就難,價格也不斷下降。為保護這一新興養殖業順利發展,鎮里辟出一方土地,建起蟹市場和停車場,并與工商、稅務部門一起實施放“水”養蟹,進場交易的賣方和買方,均不須交納交易稅及市場管理費,無償為市場做好秩序管理和社會治安。 如今,位于杭州灣畔冷僻之地的平安鎮有個河蟹交易“免稅城”,聲名遠播。江蘇等地的蟹農、寧波等地的蟹販,紛紛前來賣蟹買蟹。這一舉措出臺,破解了銷售難,價格也趨于穩定,推動了養蟹業的興旺發展。據了解,目前平安鎮的蟹農,一年養蟹的凈收入,已達2000多萬元。正在蟹市場賣蟹的蟹農蔡賽珠欣喜說,市場的名氣響了,蟹農養的蟹年年暢銷。她原本只養3畝河蟹,一年只賺6000元,前年起在松江區辟建蟹塘40畝,每年能賺8萬多元。一位寧波來的蟹販也說,寧波人年底春頭愛吃蟹,如今他別處蟹市都不去,每年專在平安蟹市購蟹100多噸在家鄉銷售。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市郊曾創辦過楓涇、航頭商城等10大市場。如今,少數幾家在艱難維持,多數已轉換功能。浙江一家著名市場老總認為,主要是由于缺乏特色,一哄而上,衰退勢在必然。他認為創辦市場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辦出特色。 布局合理,產銷結合。市場是人流、物流、資金流的組合,在交通便捷前提下,產地市場要緊靠產地,而銷地市場則應在城鄉結合部,既得空間,又有人氣。 定位要準,特色鮮明。商品市場要多層次、多樣性發展,既要有綜合型的,又要有專業型的。多辦些像平安蟹市場、上海首家米行那樣的專業市場,大有前途。 導入主體,創新經營。經營企業是市場主體,要市場化、多元化導入。也要注重提升市場水準,大力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實現商業經營業態現代化。 本欄撰文 黃勇娣 宋鵬霞 朱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