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不足20%的高收入群體掌握著超過80%的居民儲蓄,其消費潛力可觀。然而,近年高收入家庭消費意愿并不強烈,甚至呈下降趨勢,這種現象引起了經濟界人士的普遍擔憂。
有錢反倒不花錢
近年各地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社會財富越來越向高收入群體集中。但“有錢的不消費、想消費的又沒錢”,這種消費格局抑制了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
據廣東省城調隊介紹,廣東省20%左右的城鎮居民生活相對富裕,支付能力強,消費結構已經或正在升級,但消費傾向相對較低。
記者在各地走訪了不同類型的高收入家庭,發現他們的消費傾向普遍偏低。浙江溫州新聞網一位負責人的家庭年收入10萬元左右,前年換了新房,家庭平時沒有大額的消費,家庭收入主要存入銀行。廣東的一位私企老板年純收入幾百萬元,但他說,現在家里除了旅游、子女教育和尋找投資,確實不知道錢往哪里花。
花錢遇到不痛快
專家指出,“富人”消費傾向偏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最突出的是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正處于升級的積蓄準備期,供需之間產生了斷層。
高收入家庭的消費帶有明顯的享受性、發展性,而社會為他們提供的個性化消費品種出現脫節。據調查,廣東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表示主要將增加旅游、教育消費和投資股市。這些高收入家庭對生活必需品的擁有已經飽和,他們正處于消費結構的升級期,可目前能滿足這批人“享受”的消費產品太少、上市太慢。
消費環境不盡如人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例如,國家雖然鼓勵大力發展家用轎車,但轎車消費政策并沒有相應作出實質性調整。目前私人購置、使用轎車需繳納的稅費種類太多,使他們難以承受。
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也直接導致高收入者享受性消費熱點的缺乏。
讓“富人”主動花錢
經濟專家認為,拉動高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可從以下方面突破:
一是拉動汽車、住房、教育等“十萬元級”消費。據分析,家庭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就有購車需要,而現在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家庭已有1000萬個。
二是培育壯大“精神消費”。國家城調總隊住戶處處長王有捐說,消費需求除了物質的,還有精神的,培育壯大“精神消費”,借此提高國民素質十分重要。
三是啟動民間投資。高收入階層更愿意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投資,他們急于找到適合自己投資的領域。據新華社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