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深入淺出的講解讓讀者獲益匪淺
-主持人:殷邁、張艷麗
-時間:2002年11月23日
-地點:本報20層會議室
-攝影:陳澍一
上周六下午,本報20層會議室又一次爆滿,近200名讀者帶著對養老問題的關心和疑問來到財富課堂。本次財富課堂的講師、平安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資深壽險專家——首批理財規劃師之一陸原和壽險講師沈杉,深入淺出地給大家上了一堂怎樣用保險來制定安全有效的養老計劃的課。
陸原介紹說,目前基本養老保險金的個人繳費比例為上年度平均工資的7%,企業繳費比例為19%,其中個人交納的費用全部進入個人賬戶,企業繳費的4%進入個人賬戶,另外15%則進入養老基金賬戶。當勞動者退休后,每月領取養老金的數額為:從基金賬戶領取當時全市平均工資水平的20%,從個人賬戶領取賬戶余額的1/120。假設個人月工資和全市平均工資一直為1500元,那么粗略計算,25年后可以領到的退休養老金大約為每月1130元左右。他指出,社會基本養老金的好處是個人交納比例較低,是國家建立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能夠為所有勞動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高品質退休生活的要求,這就需要另外進行補充性的養老保障。此外,養老需要的是長期、安全、穩定的理財規劃,而儲蓄的支取靈活性,使得它容易中斷和被挪作他用,所以陸原認為,作為養老計劃,儲蓄并非是很好的方式,儲蓄更適合于消費,比如為了買車或是為了孩子上學而存儲教育費用。儲蓄的資金可以用于養老,但養老不能完全依賴于儲蓄。
商業保險則是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障的一個有力的補充。他認為在選擇商業保險制定養老計劃時,要注意三個方面:首先要注重保障功能,使自己在不工作時依然能夠有穩定的收入,這是第一重要的功能,而投資和增值等功能在養老保險中則是次要的;第二是要注重保值,而不是一味的保量,也就是說要看一個保險產品最后能夠提供的是什么樣的價值回報,而不是到時候能夠提供多少錢,因為判斷幾十年后這些錢的價值并不容易;第三是盡早投保,因為雖然養老是55歲、60歲的事情,但年紀越輕,投保的價格越低,自己的負擔也就越輕。
盡管是關于養老保險的講座,但這次來聽課的讀者也有不少年輕人,他們有的是為父母的養老問題而來,有的卻是開始為自己的將來籌劃。30歲才出頭的楊女士一下課就圍住了沈杉老師,非要讓她給自己做一份保險計劃。而另一位上了年紀的劉大媽,在聽了兩位老師對投資連結險的講解后才發現,每月給自己造成巨大繳費壓力的這份保險,不但超過了自己的繳費承受能力,而且與投資相伴的風險也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她說以后在購買保險時,一定要把這些弄清楚。
-文/本報記者
-課堂答問
問:投資連結保險的回報會高于銀行利率嗎?
沈杉:保險屬于金融工具的一種,但除了銀行儲蓄和債券,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都不被允許向購買者承諾回報率。所以,如果業務員有這方面的承諾,實際上是不對的。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每個人可根據自己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去選擇適合的險種。比如投資連結保險的資金運用渠道非常清楚,包括銀行存儲、投資債券和基金等,不能直接投資股市和買賣外匯。所以雖然不能承諾投連產品會帶來很高的收益,但由于有大批專家進行基金管理投資,會對長期的養老規劃起到非常好的保值作用。
問:我買了很多投連保險,我擔心這些錢能否保本,如果告訴我以后一定能保本的話,我心里會比較踏實一些。
陸原:保險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產品是為不同的人設計的,風險承受力不同的人要選擇不同的產品。如果你選擇投連險的話,至少應該有一點風險承受能力,投連產品既然有部分資金用于投資,就會有風險,所以承受風險能力差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更適合選擇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如分紅類保險產品。
問:在銀行能買到什么樣的保險?
沈杉:國際上保險銷售一般有三種渠道,一種是網上銷售,一般是比較簡易的意外保險或家庭財產保險,客戶自己看條款就可以理解。第二種就是通過銀行網絡進行銷售,由于銀行網點非常密集,便于老百姓購買保險。銀行銷售的保險目前大多是分紅保險,各家公司的產品都有,分紅險本身也相對比較簡單,容易讀懂。第三種銷售渠道是通過業務員來銷售。大部分保險產品如壽險、大病和投連保險等都涉及復雜的條款,只有具備專業知識的代理人才能銷售。
-整理/本報記者張艷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