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周欣宇
記者近日從哈爾濱市人才開發交流中心獲悉,今年已有2000多份被哈爾濱籍大學畢業生“遺棄”在全國各高校的檔案,被學校寄往該處代管。
據了解,除了被大學畢業生遺棄的檔案外,大量流動性人員的“無主”檔案數量也呈
現逐年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黑龍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的1.2萬余份檔案中,有2000多份檔案的主人已經有兩三年的時間對自己的檔案不聞不問了。
把自己身份的象征、記錄著自己成長之路的檔案隨意遺棄,在若干年前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行為。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把檔案看作可有可無的身外之物。
從北京某高校新聞系畢業后進入廣州一家報社工作的小于,干了1年后決定跳槽。按照當初簽定的協議,工作未滿3年離開報社,小于應付兩萬元賠償金,否則他的檔案將被扣在報社。但新單位并不過問他的檔案,于是小于干脆把檔案扔在原單位,不辭而別。
如果說小于的做法屬于迫不得已,3年前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黃佳卻是主動把自己的檔案“作廢”了。黃佳畢業后一直在北京的一家外資企業當翻譯,按照規定,她的檔案應由戶口所在地哈爾濱的人才市場保管。因為感到檔案沒有用,放在人才市場每年還要交納幾百元的保管費,黃佳索性把自己的檔案取回了家。
小孫的情況更有普遍性。去年從黑龍江大學畢業至今,她一連換了3份工作,檔案現在放在哪里,她一無所知:“反正從沒見過檔案的面兒,找工作也用不著,更不知道里面寫了什么,放在哪里也無所謂了!睋O說,她曾問過公司的同事,發現至少有一半人不知道自己的檔案在哪里。
對此,在哈爾濱市政府機關工作的王女士感到無法理解:“在我們那個年代,盡管誰都不知道檔案里寫了什么,但清楚地知道檔案對于個人的發展關系重大。無論自己走到哪里,檔案都會如影相隨。如果你想離開一個單位,扣住了檔案就相當于扣住了你的一切!
據了解,目前,由人才中心代管的檔案主要有幾種來源:大學畢業后沒找著接收單位;單位屬非公有制性質,沒有管理檔案的權力;被國有企業解聘或事業單位進行了人事制度改革等等。
哈爾濱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周繼文認為,“人檔分離”使人才成為一種全社會共享的資源,能夠在市場上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漠視檔案,也反映出我們目前的人才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周繼文認為,人事檔案原有的功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設置的,其信息按計劃經濟管理需要進行記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事檔案中記載的許多內容已經失去了意義,但同時許多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內容未被記載,人事檔案不能繼續起到應有的作用。
盡管如此,各方面專家一致認為,個人檔案的作用雖然較以前有所淡化,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現行的檔案管理制度還不會取消。
根據《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條例》規定,只有將人事關系及檔案交給各級政府人事行政部門人才流動管理機構保存的人員,才能享受某些待遇,比如保留原有身份、工齡連續計算、國家規定的檔案工資調升等等。
黑龍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張雁利告訴記者,其實現在很多手續還是繞不開檔案這一關的。例如在出國審查、升學、職稱評定、結婚、生育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根本沒辦法離開你的檔案。另外檔案還涉及到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國家強制推行的福利政策。
他舉例說,人才中心經常會接待一些人,他們從學校畢業后一直把檔案放在自己手里,幾年以后把檔案拿到人才中心時還是學生檔案。“這樣的檔案即使勉強修補,當事人也要損失那幾年的工齡,晉升職稱也就相應地要晚好幾年!(本報哈爾濱11月19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