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月珍北京報道】
近日,記者從消費者協會得知,四川一位消費者投訴,她買了一盒國內正在熱銷的減肥藥物后,打開說明書發現竟有“口干、失眠、便秘,臨床試驗還有發熱、心率增快、血壓高、氣管炎、呼吸困難、腹瀉”等7種副作用,而在該產品的廣告宣傳中,卻又是一個面孔:專家證實,服用本品無副作用,有防止反彈的作用。看來,減肥藥物生產廠家在廣告宣傳中
一直在刻意隱瞞其副作用。
肥胖是病應吃藥,專家指出廣告不可輕易信,減肥應該到醫院。這幾年來,國內的減肥產品市場十分紅火。不可否認,這個市場的培育和壯大,減肥類保健品和藥物一樣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但專家呼吁,不要隨便亂吃減肥產品,減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減肥品廣告的宣傳導向也存在問題。有關人士認為,減肥廣告為了達到促銷的目的,在其廣告中盲目宣傳“減出瘦身”、“變得苗條”,這實際上并不是在提倡一種健康,導致一些并不肥胖的人也服用減肥產品。
面對國內減肥市場的白熱化競爭,企業請明星主演減肥品廣告成為潮流,而有的明星并沒有真正使用過其所宣傳的減肥品。對此,專家學者認為,各種減肥品廣告似乎無限風光,而事實上卻暗伏危機。
據一些內部人士透露,減肥類保健品大多含有西藥成分,企業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產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單純的中藥成分一般性味比較平和,見效慢,需要長期食用,很難引起消費者的青睞,不利于產品的銷售推廣。
在廣告投放上,減肥廣告多數選擇了集中、高頻率的投放方式。監測數據顯示,2001年,減肥品在134家電視頻道上廣告總時長583568秒,相當于連續播放了240集電視劇,而這些企業為此至少投入廣告費用約1.89億元。據了解,有些企業在減肥廣告上的投入甚至高達整個產品投入的50%以上。而這部分支出勢必要提高減肥品的成本,最終這筆費用要由消費者承擔。
難怪不少業內人士發出“減肥廣告該減肥”的呼聲。他們認為,減肥品要想成為穩固的長線品牌,必須放棄那種混亂粗俗的廣告戰略。減肥廣告的核心是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生產減肥品的企業要保持與消費者的溝通與咨詢服務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