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長達一個多月的旅游淡季,降價攬客是旅行社的必然手段。但是由于今年新增出國游組團社的率先發力,致使旅行社在價格上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明爭暗斗”。
率先發力的是一些新增的出國游組團社,由于9月份才獲得組團資格,他們大多沒有趕上“十一”黃金周的時機,所以就借著節后淡季的價格回落拋出了低價線路。東南亞市場是個典型的例子,其中新馬泰11日游4000元的低價前所未有。一個新增出境社的有關負責人表
示,由于剛剛獲得出境游資格,所以只能靠低價和服務來吸引客源。
價格杠桿是出境游市場中主要的調節方式,哪怕只低三五十元,旅行社也不愿意在價格競爭上落后。作為老資格的旅行社,中旅總社出境部、康輝旅行社也于近兩天打出特價團的廣告。與明里爭相降價不同的是,“暗斗”則體現在哪家只要推出一條特價線路,就很有可能成為別人的參照。
價格上明爭暗斗,會不會使游客和旅行社自身為之付出代價呢?有專家指出,如果旅行社在未超出成本價的正常范圍內競爭,消費者的利益不但不會受到損害,反而會獲得好處,反之,勢必會影響到旅游服務的質量。而旅行社在這種微薄的利潤下,必須保證自身的市場規模,否則會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目前,旅行社的這種競爭已經處在惡性的邊緣。旅游是“不可事先感知和觸摸”的產品,人們只有親身經歷后才知好壞。正因為這一點,旅行社必須格外小心,如果惡性競爭中損害了游客的利益,那么旅行社的品牌和市場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晨報記者郭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