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0年前,一項公眾調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你最尊重的職業”選項中,教師名列前茅;但在“你最愿意從事的職業”選項中,教師卻跌至20多位。道德方面的高度評價和窘迫的經濟狀況之間的強烈反差,造成當時教師職業的尷尬。
十幾年過去,教師的經濟收入無疑有了相應的提高,加之教師職業的行業風險相對較低,教師群體在人們的印象中已經不再完全是“安貧樂道”的夫子形象。雖然沒有可以對照
的調查,但從師范院校招生情況和分配情況看,教師已經成為部分青年愿意優先考慮的職業。10年前的反差和尷尬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但是,在高檔住宅就叫“高尚社區”,道德評價和經濟地位很容易混為一談的今天,教師經濟地位的提高似乎并沒有使其社會評價也相應提高,教育界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如亂收費現象、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對成績較差的學生的歧視現象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社會輿論對教師職業操守的評價。部分教師因從事課外教學活動而成為稅務部門重點“關照”的人群,固然說明部分教師改變了經濟方面的窘況,但也因此可能給群眾留下教師們已經整體“脫貧致富”的片面印象。而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公眾輿論對教師職業的評價受到一定的影響。
但是,最醒目的現象未必就是最普遍的現象,最受關注的信息未必都是能反映事物本質的信息。部分教師成為稅務部門的監管對象,并不證明教師群體已經成為“富人階層”,個別“明星教師”的高收入,更不應該導致公眾輿論對教師職業的錯誤評價。實際上,絕大部分教師依然是我們社會中最最普通的勞動者,并不算高的經濟收入,和巨大的體力、精力的付出,使教師依然是一個需要具備一定的奉獻精神才能勝任的職業。
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教師們的經濟收入理應繼續得到提高。經濟地位和道德操守的同步提高,在整體提高教師社會地位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們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隨著社會發展的速度愈發提高,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領域、教育內容、教育對象,都同步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無論是中國文化傳統中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教育模式,都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從本報近期進行的教育專題調查中不難發現,素質教育、職業教育、課外教育,乃至性教育、心理教育、性格教育,都已形成廣泛的社會需求,有的已經顯得相當迫切。而這其中每一領域的拓展和探索,對教育者的挑戰都決不遜于對受教育者的挑戰。一本講義幾十年,或半截粉筆上講臺的師道傳奇大約是不行了,不斷地更新知識、充實自己,可能是今后所有教師的必修功課。
教育事業是全民的事業,教師工作需要全民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有了今天的教師節。
本報評論員 張天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