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勒清:媒介的熱炒認定中國最大規模的空調價格戰今夏就會發生。這種快要成為業界主流觀念的依據有三個:一是中國空調的實際庫存數量已經達到1000萬臺,存在巨大的庫存壓力;二是天氣持續的涼爽難以促進出貨;三是空調上游的關鍵部件如壓縮機廠商已經拿出10個點左右的利潤空間讓給制造商。推論的結果是空調必然降價,并且很可能是大面積的價格跳水。
中國空調市場從2000年格蘭仕介入空調市場以來,價格開始快速走低,在奧克斯入市之后,空調價格走低的趨勢進一步加快,這兩個以低價入市的企業對中國空調快速進入普及期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這并不表明整個行業的價格可以快速度走到谷底。
一種產品價格的持續下降是以產業集成度的提高為前提的,目前中國空調企業太多,仍然維持在400家左右的數字,我們難以看到產業大規模集成帶來的規模增大與價格降低。
但是,空調明顯區別于彩電業的是:大品牌之外的眾多中小企業基本都不是國有企業,這些小企業之所以用比較低的價格入市有兩點考慮,一是用自己與主流價格差距來獲取入市的眼球,并想在較短的時間內以價格為支持優勢迅速做大規模后爭取更好的發展;有些企業基本是游星,在空調產品的快速普及期入市賺到一定的利潤后走人。
這些中小企業在沒有規模優勢的情況下還能以比較低的價格入市,一是它們基本是做最簡單的組裝,所用材料非常低級;二是這些品牌根沒有諸多品質保證設備等固定資產投入,這其中存在的產品質量隱患是不言自明的;三是產品的維修服務難以保證,一種產品服務的維持的費用是相當高的。目前,中國空調超低價品牌的背后基本都存在這些共同原因。
一些中小企業之所以把價格放低是在為自己鑄造價格堤壩,因為他們幾乎沒有降低價格的空間與可能了,這決定了今年空調價格戰不可能發生。
今夏沒有價格戰的第二個原因是,1000萬臺的庫存并不像媒介想象的那樣——我們的產業遇到了很大的庫存壓力。隨著整個空調行業的價格降低,中國的空調產能在迅速放大,估計2002年的市場容量在3200萬臺左右,1000萬臺在以往可能是個大的數字,但是,用發展的目光看這個數字并不大,因為,中國空調市場正處在快速的增長期而不是衰退期,2001年空調旺季的7月份單月的出貨量就超過1000萬臺。因此空調企業完全有能力維持1000萬臺的庫存規模。另外,天氣也不應該成為空調價格戰的理由,如果天氣不熱,不需要用空調的話,空調即使再便宜,市場也沒必要購買,因此降價實在沒有必要。
當然,不能忽視空調上游企業通過大肆宣揚讓利于整機企業,給空調市場爆發大規模價格戰推波助瀾,上游企業希望在空調價格戰中謀取實惠:在短時間內將中國的空調價格降到谷底,迅速擴大空調產量來放大壓縮機的絕對供應量。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沒有資本積累的中國空調企業就會永遠被人牽住鼻子走。
2002年夏天,空調主流品牌的心態其實比庫存與天氣都更為重要,主流品牌是該溝通的時候了。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