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電(徐壽松):一方面是需要更多的個人金融服務,另一方面是對現有金融機構的服務普遍不滿。全球著名市場研究和資訊公司AC尼爾森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上海的個人金融服務仍是一座待掘的金礦。但同時,高收入的年輕人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個人金融服務普遍持接受態度。
AC尼爾森對上海個人銀行服務、信用卡和人壽保險等個人理財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
“一方面上海人對個人金融服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一需求呈上升趨勢,但另一方面他們對現有的金融機構的服務的滿意度較低。”
以信用卡為例,目前上海人當中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只有30%。但在月收入超過2500元的人群中,65%的人表示對持國際通行的信用卡感興趣,而年齡在18至24歲的年輕人中,更是有近7成的人對此躍躍欲試。循環透支盡管目前在上海的使用尚未普及,但有37%的受訪者對它表示出相當的熱情。
在保險市場,當前上海人壽保險的平均普及率不過30%,主要由平安保險一統天下。越是經濟富裕的人群人壽險的購買率越低。個人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人群中,只有25%的人購買過人壽險,而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者的購買比例高達41%;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購買人壽險的比例也只有17%,較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家庭超過4成的人壽險的購買率遠低。
艾勵達分析說:“考慮到上海的1000多萬人口,以及人均收入快速增長,上海對于中國的銀行和保險公司來說蘊藏了無限商機。”之所以出現現有的個人理財低迷狀況,并不表明富裕人群不需要信用卡和保險,而是與個人金融產品的認同度和對服務的滿意度有關。
AC尼爾森的調查反映,大多數上海人不滿意現有金融機構的服務方式。對金融服務機構的普遍抱怨是“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建議、溝通”、“自動服務功能不夠完善”、“服務態度不夠好”以及“沒有給人合作伙伴的感覺”。艾勵達說:“與其說上海人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務,還不如說他們需要的是更多優質的服務。”
據了解,本次調查還透露出一個信息,在銀行與保險方面,目前國有知名品牌金融機構雖還占有優勢,但從競爭態勢和消費者的認同態度來看,這種優勢幾已岌岌可危。有五成受訪者表示,他們現在最常使用的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上海銀行的經常使用率緊隨其后,分別是8%和5%。但有39%的受訪者表示,一旦外國銀行提供相應的服務,他們會樂意嘗試使用外國銀行。而且對外國銀行興趣很高的都是年輕的和高收入階層。
“外國金融機構虎視眈眈地要進入中國,同時規模稍小一些的國內機構也在奮力追趕,”艾勵達說,“國內金融界的巨頭們最好加快速度、改善服務,使服務更加可靠和友好,同時要開發出具有鮮明特點的新產品。否則他們將面臨客戶大量流失的危險。”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