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我國航意險市場一直沒有開放,各家保險公司都在維持現狀
本報記者王旭實習記者楊青報道本報近日連續兩天進行了《航空人身保險是不是暴利?》的報道,引來讀者強烈反響。記者昨天又獲悉,20元的保費、20萬的最高賠償是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初根據亞洲地區的安全情況制定的。如今時隔10年,中國民航的運力有了大幅提高,風險成本的計算基數會不會被“攤薄”?如今的費率是否合適?各家 保險公司并沒有再算細賬,而是把“變與不變”寄托在監管部門身上。
據民航總局的數據表明,1990年以來,民航國內航班客運量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僅從1999年到2001年,民航客運量從6364萬人次“猛躥”到7524.3萬人次,3年增長了1000多萬。記者還獲悉,航意險票面價格一直都是20元,但是各家壽險公司七八年前在進入這一領域時,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回扣最高曾達到60%,這相當于保險公司一張保單才收回8元錢。
這些數據無疑形成鮮明事實,民航客運量增速驚人,航意險卻依舊是“老面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險業內人士說,“我國航意險市場一直沒有開放,各公司也沒有相關的產品。再加上保險費率的計算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必須由專門的精算師來計算。因此,各家保險公司一直都在維持現狀,很少有公司核算其成本。這也就造成世界各國保險公司在‘9 11’事件后紛紛提高保費,而國內保險公司卻對市場變化無動于衷!
10年不變的航意險,現在到底該不該調整?6家公司賣一張保單平分利潤,這種不參與競爭的“大鍋飯”局面是否應改一改?有關專家表示,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兒,有關部門是否也該給大伙兒算筆賬,讓交了錢的消費者心里明明白白?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