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顧建峰
每年在走近春天的時候,也在走近我們消費者自己的節日———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今年的“3·15”,人們想知道,經過整頓規范市場的洗禮和有關權益意識的普及教育,廣大消費者的消費維權意識是否有了提高?日前,勺海市場研究公司在北京市民中作了一項調查。
花樣騙不過消費者
商品質量問題多年來一直就是消費者心中的“痛”。本次調查的結果也不例外,七成消費者表現出了對質量問題的高度關注。調查顯示,消費者在選購商品與服務的同時,最為關注的仍是質量問題。此外,也有10%的消費者比較關注售后服務方面的問題。
對于消費者來說,自己的消費經歷和經驗實際上是消費的最主要信息來源,高達57%的消費者主要依賴自己的消費習慣購物。此外,有27%的消費者在購物時比較信賴親朋好友的推薦和建議。
這給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了個醒:在買方市場的今天,誰的產品過硬,消費者就會青睞誰的產品;單純靠各種各樣的噱頭和花樣,已騙不過日益成熟的消費者的眼睛。
問題多集中在三個市場
調查顯示,在目前的消費市場中,消費者感到最不滿意的,或者說是認為問題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費品、醫療以及房地產這三個市場中。
比較而言,消費者對汽車、電腦IT和家電這三個市場的放心程度要略高一些。
具體來說,在飲食衛生方面,接受調查的27.8%的消費者認為現在最不放心的是副食品,其次有21.5%的消費者最擔心糧食市場,20%的消費者最揪心的是藥品。
在耐用消費品中,消費者最不放心的主要是:家居用品和家用電器。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分別為38%和33.7%。
在消費服務行業中人們最不滿意的市場則主要集中于醫療業,36.6%的被訪者的答案是如此。
消費維權還有無奈
應當說,近兩年來,消費者的成熟度強了不少。調查顯示,六成以上消費者在其權益受到損害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找商家處理、向消協投訴或者視損失大小后再做決斷。但令人關注的是,視損失而采取行動的比例是消費者選擇可能最高的(比例高達66%),也就是說,很大一部分不滿往往由于消費者覺得損失不大而并沒有反映出來。此外,愿意通過走法律途徑來為自己找回權益的消費者比例也不足四成。調查還顯示,78%的消費者在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因“涉及的商品或服務金額太小,不值得”,從而放棄維權,此外,也分別有67%和58%的消費者往往會因為“投訴太麻煩,耗不起精力和時間,不想折騰”和“覺得負責接待的單位互相推諉,不及時處理,浪費時間”而放棄維權。
消協解決最有效率
現在,消費者維權的手段、方式和途徑看起來很多,那么,到底用哪些手段、走何種途徑最有效呢?調查顯示,41%的消費者認為向消費者協會投訴侵權行為并謀求解決是最有效的,還有20%的消費者認為媒體曝光的效果也不錯。
至于具體的投訴方式,64%的消費者愿意通過電話向有關部門投訴,進行維權。此外,也有28%的消費者更愿意選擇上門投訴。
對于維權過程的費用支出,七成以上消費者認為應該由經營者或者生產商負責。
事件人物最為搶眼
過去的一兩年里,在中國消費領域發生了很多大事,也出現了一些人物,這些人用他們的行為推動了保護消費者權益運動的發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有關規章制度的完善。而他們的行為在消費者中間也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影響,成為人們關心、媒體關注的熱點事件和熱門話題。
那么,究竟哪些事件、人物給消費者留下較深的印象呢?調查顯示,在涉及消費維權事件時,前不久發生的武漢車主“砸大奔”事件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較深刻,約有32%的被訪問者提及這件事。而在涉及消費維權人物時,當年的“打假”風云人物王海仍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多達68%的被訪問者提到“王海”這個名字。
此外,像醫療、日用品的維權方面的種種事件也讓消費者記憶猶新。
對于消費者來說,維權,已不僅是一種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是具體實在的行動,但做一個像王海這樣的“專業維權戶”,對于百姓來說,還需要勇氣。
整治還需多管齊下
在我們的這次調查中,74%的消費者對目前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現象深惡痛絕。
那么,導致假冒偽劣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消費者眼里,商家廠家見利忘義、相關部門市場監管力度不夠、執法不嚴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此外,像腐敗、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也導致了這一問題長時間無法根治。調查顯示,大多數被訪問者(7成以上)認為,對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除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外,進一步加大市場的監管力度將是未來打擊假冒偽劣現象的關鍵。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