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無窮的威力和魅力。然而,這也正是它的可怕之處。
神奇的造化賦予人體非常微妙的機制,人體內的平衡遭到破壞時,疾病的惡劣作用,常常不及藥品的破壞作用。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全球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約有1/3是藥物不良反應所致。據統計,我國每年約五千多萬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我國現有的聾啞兒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藥造成的。人們把健康和幸 福托付給醫藥,醫藥卻不能讓人實現目的,現實中使用藥品的安全問題日漸凸現。
消費者用藥的“雷區”
廣告并非“健康導師”--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平均有30%的人受廣告影響購物,這個比例在中國更是高達60%以上。制作精美、用心良苦的醫藥廣告,幾乎成了人們的“健康導師”,總有辦法讓人們相信它所描述的一切。這種先行報盤的誘導,引領著人們的認知和用藥決策,更何況在“得病亂求醫”的心理態勢下,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住它的誘惑。
于是,虛假廣告趁虛而上,違法廣告屢禁不止。新聞媒體滿臉堆笑地充當“健康代理”,有的媒體開辟出“健康苑”、“求醫問藥”、“人物采訪”、“名醫介紹”、“專家答疑”、“熱線追蹤”、“科普宣傳”等專刊、專版、專欄,利用新聞報道形式發布醫藥廣告。有的違反客觀規律,宣傳偽科學,有的夸大其辭,有的無中生有,公然誤導消費者。不知有多少患者因為“廣告導師”把大把的血汗錢打了水漂,還耽誤了治療的時機,甚至造成新的疾患。
假冒偽劣難防———醫藥的終極目標是保持和增進人類的健康,減輕人類的苦難。然而,良知往往在利欲的石臼中被搗得七零八碎。在人們被虛假廣告搞得暈頭轉向的同時,假冒偽劣藥品成了安全用藥的又一殺手。受巨額利潤的驅使,制售假藥的種類已由中藥材、中成藥轉化為化學藥品、抗生藥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和進口藥品;假藥劑型已由丸、散、膏、丹擴展到沖劑、膠囊、水劑、粉針等;外表包裝使一般消費者無法辨別。一位患者因使用了某醫藥公司從藥品集貿市場非法購入的假冒頭孢唑啉鈉,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而死亡。
昧了良心的貴重藥———醫生開藥方拿回扣是隱藏在良知缺失陰影里的另一“殺手”。如有些患者用4元一支針劑的抗生素即可,一天用2支,10天的花費不足100元。可有的醫生卻讓患者用60多元1支的另一種抗生素針劑。這種貴的針劑因對腎臟功能有一定損害,按規定每天用量不能超2支。可悲的是,這位醫生竟然為了多拿每支12元的回扣,在某患者身上每天打6支,患者10天就得支付數千元。這位可憐的患者不僅破費了錢財,還過多地承受了藥物的毒副作用,給自身健康埋下了“不定時炸彈”。
消費者用藥的“霧區”
四百多年前的一位西方藥理學家就說過:“只有劑量能決定一種東西沒有毒。”這句話至今都沒過時。而我們的藥品說明書中有關劑量的說明卻存在很大的隱患。
計量單位混亂、不規范。如有的在用量一欄標著“毫克”、“毫升”等單位,而規格一欄卻標有“每單位”,這叫人怎么換算?
再如有的規定“每公斤體重服多少量”,這就要求患者在服用前先稱好了體重再計算。
再如“小兒酌減”,到底怎么個酌減?讓人摸不著頭腦。四川一位家長給患了感冒的8個月的寶貝吃速效傷風藥。按說明書一次2至3粒,每日3次的用量“酌減”為一粒,不料喂藥后不到10分鐘孩子就臉色發青,開始抽搐。所幸送醫院及時才避免了災難的發生。
術語晦澀、成分不明———許多說明書的內容晦澀難懂,禁忌事項說得不明不白,如有的寫著“對本品過敏者禁用”,何為“對本品過敏”就只字不提了。
有的對藥品成份標注不清,更危險的是含有某種成份,名稱卻不一致,用藥時極易忽視。據專家介紹,兒童不能服用阿司匹林或含有阿司匹林成份的藥物,用后可能會引致雷爾綜合癥,使兒童腦部和肝臟受損。而有些藥物含有阿司匹林成份,說明書上名稱標示卻不一致,若再遇上家長缺乏用藥知識,孩子就遭殃了。
報喜隱憂———有的藥廠為了推銷產品,對說明書中應標明的副作用等有關內容故意回避,報喜而隱憂,使許多患者不明就里,因而遭遇用藥不當的危險,甚至發生意外。
有關專家還指出,在用藥方面還有來自消費者自身的一些安全隱患。如迷信新藥、貴藥、進口藥;治病心切隨意加減用量;盲目堅持“中藥純天然,沒有毒副作用”等等。
有關提升藥品安全系數的呼吁
求醫問藥是性命關天的事情,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是政府為人民服務的一樁大事。為此廣大消費者、專家及消協等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一要加大合理、安全用藥的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引導消費者合理用藥,提高識別力,防止誤入“雷區”和“霧區”。二要盡力加強法制建設,盡早制定頒布相關法規,健全機構,修改完善藥政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加大打擊力度,從根本上整治藥品廣告泛濫的問題,進一步健全我國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制度,加強國際合作,加強國內外信息交流,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的用藥安全。
本報記者姚?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