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琳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消費的目的不再僅僅局限于生存的需要,而是不斷地向滿足發展和享受需要演變。今年“3·15”的消費主題為“科學消費”,其主旨就是把消費者的消費層次引導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面對著林林總總、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品和服務,您的消費是否科學?近期,山東棗莊市統計局圍繞科學消費的話題對百戶城市居民的消費習慣及消 費行為進行了專項調查。
調查對象的男女比例分別為42%和58%;30歲以下的比例為23%、30—40歲的為34%、40—50歲的為28%、50歲以上的比例為15%;行政、事業單位就職的比例為29%、企業就職的為43%、其他行業就職的為23%、下崗的為3%、無職業的為2%,家庭月平均收入為1480元。
對于“科學消費”的含義,15%的市民表示完全了解;58%的市民了解一部分;27%的市民根本不了解。在日常消費中,自我評價能夠完全做到“科學消費”的比例僅為11%;基本做到的比例為55%;做不到的比例為34%。由此可見,當前不科學的消費現象依然比較普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消費觀念偏差改革開放以來,市民的收入大幅度地增加,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消費觀念卻沒有與經濟的、時代的發展同步,出現了以青年為代表的“超前消費”和以老年為主體的“滯后消費”兩種現象。兩者分別占消費群體的12%和26%。對于成長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前者來說,由于接受新生事物快,受外來因素影響大,比較熱衷于消費,于是“零儲蓄族”誕生了,“寅吃卯糧”的消費出現了。而對于老年人來說,也許是傳統的消費觀念根深蒂固,雖然現在富裕了,但他們仍偏重于積累和儲蓄,有錢也舍不得花。消費觀念的偏差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質量,使既定的收入難以產生最佳的消費效益。
消費結構失衡消費觀念的偏差導致了消費和積累、當前消費和長遠消費比例關系的失調,產生了畸形的消費結構。隨著我國養老、住房、教育、醫療等幾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實施,市民的預期消費支出逐漸加大。76%的市民明確表示:錢,是有一些,但不敢花,保不準明天會有什么事,多存點錢,心里會踏實些。如此一來,積累和長遠消費的比例逐漸上升,這勢必削弱現實需求,進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不利于持續穩定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消費知識匱乏當今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消費領域也不例外,豐富的消費知識可以賦予消費者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然而在調查中近半數的市民表示消費知識匱乏,常常是消費跟著感覺走,感覺跟著廣告走,促使許多大企業不惜血本,不遺余力地大做、特做廣告,其費用自然會間接地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需特別一提的是46%的被調查對象在購買商品時并不完全了解商品的屬性,有的僅憑自我感覺和人云亦云來作決定,極易踏入消費的陷阱,所以消費者應具備基本的消費常識,這樣不僅可以指導自己的消費活動,更重要的是還可少花冤枉錢。
自保意識不強調查中發現,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雖然較以往有所提高,但還遠遠不夠,許多人連選擇權、安全權、公平交易權、知情權、監督權、尊嚴權等最基本的權益都不甚明了。79%的家庭在過去兩年中購買過假冒偽劣產品,其中,22%的消費者找商家退貨或換貨,維護了自身的合法權益;9%的消費者求助于消協或司法部門討回了公道;其余69%的消費者則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選擇了不了了之。要知道對假冒產品的寬容,就是對自我利益的損害,是絕不應姑息和遷就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65%的消費者在購物時沒有索要和保留發票的習慣,這就使消費者失去了自我保護最有力的武器,一旦出現糾紛,則無法維護自己合法的權益。
社會責任感欠缺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我們生存的環境,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蘇醒。72%的被調查對象能夠認識到環保的意義和重要性。然而,真正消費時,做的和說的卻大相徑庭。究其原因,主要是價格問題,“環保商品”、“綠色商品”的價格通常比普通商品高出二到三成,就是這高出的二三成使許多消費者放棄了自己的消費原則。為此,有必要強化消費者的消費修養,遵守社會公德,增強社會責任感,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資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消費行為盲目81%的被調查者坦言有過盲目消費的經歷,有的是一時興起、心血來潮,買回一大堆留之沒用、棄之可惜的商品,令人后悔不迭;有時是攀比從眾心理所至,這一點在孩子身上表現得極為突出,總認為虧了誰也不能虧了孩子。孰不知盲目攀比,片面夸大金錢的作用,更易讓孩子養成不良的消費習慣,這是與父母良好的初衷相違背的。幫助自己和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到不盲從,不攀比,不浪費,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成熟的消費者,一個理智的父母。
要真正做到“科學消費”,使消費者“自我覺悟”、“自強不息”外,經營者也應承擔起應負的責任,不能因一己之私,為社會提供有悖“科學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兩者雙管齊下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效。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