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最近對北京市場作的一項調查顯示:消費者認為保健品能達到預期全部效果的只占3%,認為部分有效的為60%,認為沒有任何效果的為26%,認為有副作用的為2%。
2000年全美國的保健品銷售額為200億美元,作為保健品生產大國的中國,在其中所占份額為零——我國保健品正在遭遇信譽危機。
為此,3個月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中國保健科技學會推出了保健食品“信譽保證標識”,但到目前,我國現有的3000多種保健食品只有48種貼上了標簽。有老板對標識的推出者直言不諱:“保健食品如果說實話,那不就只能看著別人掙錢了?”
宣傳高濃度成分低含量
宣傳高濃度和成分低含量,正是目前保健品的營銷策略,而貼上標簽,就意味著不能再這樣干。
中國消協曾于去年3月至6月在北京等地收集了121份保健食品的說明書和廣告,發現違規、虛假宣傳的比例竟高達73.5%。被查處的保健食品都號稱能治療某種疾病,而且大多是目前醫學尚未解決的難題,如癌癥、糖尿病等。
與夸大宣傳形成對比的是,保健品的科研投入極其有限。國家規定,保健品的科研經費應占利潤的3%至5%。可是,一個省級保健品協會的負責人透露,該省各保健品企業投在科研上的經費尚不及利潤的1%。
“信譽保證”能否挽回信譽
那么,有了“信譽保證標識”,就能挽回保健品的信譽嗎?中國保健科技學會秘書長賈亞光認為,還要看對虛假宣傳的處罰力度。
醫學專家還認為,保健品自身質量也很重要。據衛生部食品衛生評審委員會委員金宗濂教授介紹,目前我國保健食品結構不合理,免疫調節、抗疲勞、調節血脂等5種功能的保健食品占了全部產品的一半。還有相當多的保健品因為低水平重復而最終進不了市場。
“信譽證”不意味著能治病
即使是有信譽證的保健食品,消費者也不能隨意食用。北大醫院的白文佩醫生說:“消費者必須消除吃保健食品能治病的概念。如果一種食品有治療作用的話,它對非適用人群的副作用也將是非常可怕的。”而衛生部對保健食品的定義是: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
今年,我國保健食品銷售預計可達500億元,到2010年,還可能再翻一番,但數字的增加能換來信譽的增加嗎?晨報記者佟彤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