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張建平) 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天發布今年第10號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在即將到來的國慶節和中秋節中,要警惕一浪高過一浪的商家“打折”風。特別是要警惕打折銷售中的十一種圈套。
這十一種打折銷售圈套分別如下所示:
1.假打折,采用先抬價后降價的方法哄騙消費者。
“五折優惠”、“一折起售”,滿眼的打折,一些商家的打折銷售雖名為打折,但標價比原先售價還高。某大城市物價部門在最近的一次物價大檢查中發現,打折商品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所標原價嚴重不實。某商場銷售的貂毛中褸,標價是:原價980元,現價298元。經查,該衣服原價是398元。另一商場銷售的某種全棉寬幅空調被,標價是:原價400元,現價160元。經查,原價就是160元。還有些商家采用了明降暗升的手段。以石膏線為例,北京家裝市場的常規報價為一延米17元—18元,而聲稱打折的公司一延米石膏線的報價僅為8元,但工費加輔料費卻為一延米17元,7折后為11.9元,再加上8元的主料費,石膏線每延米為19.9元,比常規報價還高出1.9元—2.9元。有的商家還借打折之名推銷長期積壓的滯銷貨。去年國慶節期間,一位市民在某商場買了一條標明打“6折”的西褲,原價250元,現價150元,覺得挺劃算,回家仔細一翻看,發現了夾在褲腰上的原標簽,原來平時售價才120元,真是后悔莫及,連呼上當。
2.購物返券,吸引消費者循環購物。
購物返券是近一、兩年新興的促銷方法,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買XX元送XX元A券,A券可以直接代替現金在本商場內使用;另一種是買XX元送XX元B券,B券必須付出與代幣券券面金額等值的現金才能使用。如買100元送20元B券,必須再貼20元以上的現金購買40元以上的商品。這是人為設置附加條件,誤導消費者進行循環滾動式購買;有些商品不列在活動之內,而消費者事先卻并不知情,這實際上是一種欺騙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所返的代金券還給消費者一種錯覺,好象買100元送40元,就是打6折,買100元送60元就是打4折,但事實并非如此。例如:以理想的狀態為準,消費者剛好買了100元的商品,獲得60元B券,在商場的要求下再出60元現金購買一件120元的商品,實際他花了160元買了總額為220元的商品,所打的折扣為7. 27折。假如在理想的狀態下循環購買,打折的折扣將依次為6.8折、6.7折、6.67折,因此即使購物N次,折扣也不會超過6折。
據一些消費者反映,使用代金券耗財、費時又費力。特別是B券,消費者要計算怎樣花才劃算;還要尋找代幣券所購買的商品,有的商場實行循環送,這樣買了再送,送了再買,尤其是購買了較大金額商品的消費者,不花上幾個小時,不把商場逛上幾遍,不把錢包變“瘦”,不累得走不動路恐怕難以走出商場的大門。
3.假贈送,假抽獎,以購買一定金額商品可參加抽獎或得到禮品贈送,吸引消費者購物。“買一贈一”、“買一送幾”往往都是美麗的謊言。有的明為贈送實為搭售,存在著嚴重的欺詐行為。有的是買商品贈購物券,當你興沖沖拿著贈券去購物時,卻被告知“此購物券只限于購買某種商品時才可使用”。還有的買一送一,送的“一”和買的“一”無法相提并論。某先生曾到一家號稱“買一送一”的超市購物,他發現并不是所有商品都買一送一,而且送的只是極少數用膠帶紙捆在一起的即將過期的小食品。
假抽獎,表面上購買一定金額商品可參加抽獎,但各種花樣不少,利用有獎銷售欺騙消費者的事屢有發生。有的在售獎券時,如果所剩不多,而大獎尚未出來,就停止銷售;有的在獎券上做暗記,出售時暗示親朋好友將大獎買走;有的一開始就耍花招,制作獎券時根本就沒設什么大獎。
就贈送或抽獎的物品而言,有的獎品或贈品是質次甚至是“三無”產品,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的獎品或贈品是商場積壓賣不出去的商品,消費者帶回家用處不大。另外有些商場接受贈品還需附帶條件。如某商場購物滿50元就可免費領香水,但必須自帶容器,或者花十幾元買一個盛香水的瓶子才能拿走香水。而一般消費者在逛商店時,又怎么會想到帶一個盛香水的瓶子呢?再有就是獲得的獎品或禮品價值與商家所鼓吹的價值不相符。如某消費者在商場參加抽獎活動,中獎率達50%。該消費者抽了一個5等獎(最后一等),但并沒有直接得到獎品,而被告之可以以優惠100元的價格購買旁邊柜臺內的首飾或玉器。走到柜臺邊上一看,那些首飾、玉器的標價最低也要180元,但實際上其真實價值只有幾十元。
4.假甩賣。
甩賣一般是指商家為了清倉而對某些滯銷積壓商品或季節性商品以低于原價、甚至低于成本價出售。其實,消費者所看到的甩賣商品未必都便宜。“拆遷大甩賣”、“賠本銷售”、“跳樓自殺價”、“血本無歸價”等聲聲吶喊和醒目招牌,令禁不住誘惑者紛紛解囊,隨后便連呼“挨宰了,挨宰了”。有些商家門口一年四季都掛有“清倉甩賣”的招牌,其欺詐伎倆不言自明。武漢某商業大樓進行大規模清倉處理時,就發現其中有8家專柜借甩賣之名而推銷假貨、劣貨,因而被清除出場。
5.虛假廣告宣傳誤導消費者。
有的商家在廣告牌上大大地寫上2折,緊跟著一個小的不得了的“起”字,使得消費者在商場里逛了幾圈,才在一個角落里找到一件打2折的商品;有的商場宣傳全場5—7折,但商場里又有一半商品標簽上寫著8折,再回頭看廣告牌,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寫著“特例商品除外”,原來一半的商品都屬于特例商品;有的商場宣稱消費200元可獲50元贈精美禮品,實際上這些禮品有的只是商場買不出去的積壓商品,根本不值50元。
6.購買打折商品無法獲得相應的售后服務。
一些商家在出售打折商品時向消費者聲稱,打折商品不退不換,甚至不出具發票。很多消費者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放棄了售后服務。部分商場在出售打折商品時,都標出“售出商品,概不退換”。這種說法明顯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有些消費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在商品出現問題時,總以為自己購買的是打折商品而不了了之。
7.價格打折的同時商品質量也在打折,部分商家采用“小馬拉大車”的做法,以犧牲產品質量和信譽來換取低價多銷。如目前家裝市場上有些櫥柜打8折出售,商家的做法明顯帶有欺騙性質,在原材料上下工夫,其原材料與普通櫥柜相差50%之多。真材實料的櫥柜一般可以使用10年,而價低質劣的,只能使用2年。又如珠寶打折,目前也十分普遍,有6折甚至更低的。一些行內人士認為,真珠寶,價格打到8折就幾乎到極限了,再打折就無利潤可言,如果折扣太低不是珠寶商故意標高價格,用折扣吸引消費者,就是利用消費者缺少珠寶鑒別知識欺騙消費者了。
8.設立“最終解釋權”作為規避責任的擋箭牌。現在很多商家在打折促銷時都會在廣告最不顯眼的地方會加上這樣一句話“本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當發生消費糾紛時,因商家聲稱擁有最終解釋權,而使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受損。消費者常因它的不顯眼而忽略了它,或以為它的無足輕重而無視它的存在,但等到商品出了問題去找商家的時候,商家就會理直氣壯地拿“最終解釋權”作為擋箭牌,“名正言順”地逃避責任,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9.積分返利。
相當于會員制,當消費者購物達到一定數額,就可領取一張積分卡成為會員,此種方法為商家積累了相對穩定的客源。擁有會員卡后可長期擁有某某折的權利,往往要先消費千元甚至更多才會獲得會員資格。打折的幅度較低,一般為9—9.5折。因有的商場內有相當一部分商品不參加打折優惠,讓消費者有上當受騙的感覺;而通常商場進行打折降價等促銷活動時,持卡者不再享有二次打折的權利。消費者為取得會員所享有的購物返還金,還須累計花費一定金額,才能得到相應“回報”,通常底限為2500元,并且返還金額比較低。李先生一年內在某商場花費3486元,其中3000元積3000分,年底只返還代金券60元,其余的486分計入下一年的累計。
10.特賣場。
常常是商場中客流量最大的區域,容易讓質次產品魚目混珠。某小姐在一商場的特賣場花100元買了一雙涼鞋,剛穿一周就出現了開膠的情況。
11.商家想出各式各樣的“怪招”來吸引消費者,如擲骰子,贈禮券;不同商品分時段半價銷售;買一件商品打7折,第二件打6折,第三件打5折;買XX元商品免費照相;買XX元免費存車等等。有的商家還經常采取幾種形式并用的方法吸引消費者。這些促銷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引發了異常火爆的促銷場面。但同時也給商場帶來了擁擠、混亂、甚至顧客間爭吵等局面,破壞了良好的購物環境。
手機鈴聲下載 快樂多多 快來搜索好歌!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