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三天之內,中國與歐盟不約而同地拿起“雙反”利劍,貿易博弈火藥味兒十足。
5月16日,商務部副部長陳健在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發布會間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征收反補貼稅,并非是報復行為。”
16日,商務部發布2011年第19號公告,公布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反補貼調查的初步裁定。其中,除法國羅蓋特公司7.70%的從價補貼率外,其他歐盟公司的從價補貼率達到11.19%。該案是中國對歐盟進口產品的首起反補貼調查。
從2011年4月19日開始,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征收12.6%~56.7%的反傾銷稅。至此,馬鈴薯淀粉成為中國對歐盟首個征收“雙反”稅的產品。
僅在兩天前(5月14日),歐盟委員會也剛剛對華銅版紙反傾銷反補貼案作出終裁,裁定對中國企業征收4%~12%的反補貼稅和8%~35.1%的反傾銷稅,這也是歐盟對華的第一起反傾銷反補貼案。
歐盟頻頻發難中國
針對歐盟對華銅版紙“雙反”終裁,商務部很快便給出官方回應。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公開表示,歐盟在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華反傾銷調查中采取歧視、不公正的“替代國”做法的同時,執意對中國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對同一產品同時進行反傾銷反補貼雙重救濟,違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
2010年以來,中歐貿易摩擦不斷增多,而此前,雙方的貿易摩擦均在反傾銷領域,但從去年開始,歐盟發起的案件中開始涉及反傾銷、反補貼和反規避調查等多種手段,尤其是歐盟一直想把戰火燒至中國的補貼領域。
歐委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此前曾明確表示,歐盟將對中國大范圍的政府補貼項目采取行動,以抵御受到不公平補貼的中國低價產品進入歐市場并對歐產業構成威脅。
5月10日,德古赫特在歐盟會議上提議,取消對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富裕新興經濟體的貿易讓步。隨后,作為歐委會貿易領域負責人的德古赫特,又直接將矛頭對準中國,他稱,有證據表明,中國出口信貸政策導致歐盟企業在一系列主要領域中丟掉生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貿學院院長趙忠秀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是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加強的具體表現,同時他們也是在濫用貿易救濟手段。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宋哲也回應,中國產品出現在歐洲的市場上,主要源于它們的價值,這種成功不是因為低成本傾銷或補貼。
相比歐盟官方激烈的言辭,我國商務部的回應要溫和很多。
雖然距離歐盟對華首起 “雙反”終裁僅時隔兩日,中國便公布對歐盟馬鈴薯淀粉的“雙反”裁定,但是,商務部副部長陳健明確表態,這并不是報復行為,只是日期上的巧合。
他還稱,這并不說明中歐貿易關系惡化,中歐雙方都有權利在世貿框架內維護自身利益,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是雙方不斷深化貿易關系中的一步。
涉案企業喜憂參半
而中歐“雙反”貿易摩擦對我國涉案行業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有人歡喜有人憂。
銅版紙行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考驗,而國產馬鈴薯淀粉將能占據更多市場份額。
據介紹,我國在總產量上已經成為造紙第一大國。近年來,隨著產能的持續擴大,國內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保持一定的出口量,對消化過剩產能很有必要。
我國的銅版紙市場已連續三年供大于求。根據中國造紙協會的數據,2009年,全國銅版紙產量為500萬噸,較上年增長8.7%,消費量為399萬噸,同比下降0.5%,出口量為132萬噸,同比上漲超過36.08%。目前,仍有很多項目正在審批籌建中,業內預計,國內銅版紙產能將有望達到700萬噸。
中國造紙協會秘書長趙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美國和歐盟相繼對銅版紙征收重稅,企業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利潤空間去消化,一旦歐盟和美國市場封閉,出口轉內銷雖是應對出路,但培育一個市場談何容易。
而馬鈴薯淀粉行業恰恰相反。“歐盟企業產品成本低于國內產品的奧秘,就在于高額度的財政補貼”,馬鈴薯淀粉專業委員會會長周慶鋒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歐盟從農民種植到市場銷售,外加運營成本等全部都由政府來補貼,所以他們能夠把價格壓到最低。
做淀粉生意的苑文玉興奮地對記者表示,一旦對歐盟產品開征反補貼稅,再疊加4月份的反傾銷稅,他們將不具有任何價格優勢,而且中國產品已經采用和歐盟產品相同的工藝和設備,質量同樣可以保證。
周慶鋒還提到,中國馬鈴薯產量世界第一,產地多來自“三北”、西南等地區,馬鈴薯產業多是當地支柱產業,針對歐盟馬鈴薯淀粉的“雙反”調查取得成效,政策面影響也會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