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還在惡化的歐洲債務危機,對于是否救助歐洲,中國必須慎重、務實
記者 李航
歐洲急需走出泥潭的動能,然而它來自何方?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經濟低迷,自顧不暇。盡管9月18日美國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在歐盟財長會議上表示“美國將竭盡全力幫助歐洲克服挑戰”,但從歐債危機爆發至今,美國幾乎未提供任何直接的幫助,近日美聯儲的“扭轉操作”反而被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會傷害歐洲經濟。
同時,歐亞大陸東面的日本,其經濟尚未完全擺脫“失去的十年”后遺癥,今年又遭遇海嘯地震襲擊,目前正處于重建期,加上其國內政治環境、社會因素較為復雜,使日本也無心西顧。
發達經濟體各有各的不幸,新興經濟體能否發揮作用?
西班牙《拓展日報》認為,由新興市場拯救歐洲將是命運的一次有趣轉折,也將是發展中國家的一次明智抉擇。發達市場和發展中市場之間的鴻溝正日益縮小,今天的新興市場站在前所未有的強勢地位參與談判。
但美國投資專家阿倫·格威茨對金磚國家是否愿意為整個歐洲的利益冒險一搏表示懷疑。他認為,金磚國家一定會更多地購進德國債券,而不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或愛爾蘭的債券。
阿根廷《號角報》則指出,金磚國家對歐洲實施金融干預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但金磚國家集體救助歐洲并非易事。金磚國家并非同質化的國家聯盟,各國之間差異很大。
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將希望寄托在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中國。一些曾經經常將“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掛在嘴邊的西方媒體,悄悄改變了報道中國的角度。如今,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救助”成為與“中國”同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
中國需慎重
最早傳言中國購買意大利債務的是英國《金融時報》。該報稱,中國主權財富基金正在與意大利官員就大量購買該國國債進行磋商,該消息一度成為當日尾盤時段全球市場交投的重要線索。市場一直擔憂希臘債務危機將達到“白熱化”狀態,如果中國投資者最終能夠出手相助,則將緩和外界對愈發疲軟的歐洲國債市場的擔憂情緒。
然而,在近日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華盛頓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上,意大利財長特雷蒙蒂表示,在近期與中投公司的會面中,意大利并未提出請求中國購買國債的要求,此次會面只是一次財經對話,涉及內容與其他國家所談內容沒有太大區別。
面對還在惡化的歐洲債務危機,對于是否救助歐洲,中國必須慎重、務實。
9月24日,周小川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秋季年會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第一步要看歐元區國家能否落實7月21日歐盟峰會的決議,現在部分國家還在討論,還要通過一些程序來作出決定,在此之前,中國可以研究,但不好說下一步怎么辦。
周小川說,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作用及其規模是否可以擴大,都需要歐盟和歐元區來研究,中國不好在歐元區作出決定之前說有什么選擇。上海證券胡月曉認為,對中國而言,即使海外發生危機,中國也不需要率先行動。
歐洲和美國即使發生衰退,對中國最大的沖擊就是,貨幣政策擴張之后,貨幣會沖到中國來,而中國資本項沒有開放,對大規模的沖擊,在制度上就把它隔絕了。
反過來,如果他們發生衰退之后,中國國內的資金往外流的話,現在有一個很有效的對沖工具,就是剛才說的下調準備金率,完全可以對沖掉外流的資金。所以,即使未來明年海外的經濟不好,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也是有限的。中信證券認為,歐洲債務危機對實體經濟領域沖擊的釋放需要一個過程,通過貿易渠道向中國傳導會有時滯;日本災后重建和對新興經濟體貿易的高速擴張彌補了歐洲需求萎縮,歐債危機影響尚未在中國總體出口增速上完全體現。
數據顯示,2010年二季度開始,中國對歐盟的貿易增速就進入了下行通道,中國對歐洲出口的占比約為20%,根據歐元區OECD領先指標的走勢及與中國出口增速的關系判斷,未來中國的外需將承受更大壓力。前8個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同比僅增長18.5%,低于2000年以來23.9%的平均增速。
最優方案與條件
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微博)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分析認為,中國是全世界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大國,最優方案是購買國債,但要歐洲接受一定的條件。如果歐洲不肯接受合理條件,那么次優方案是坐視其危機升級,因為深陷債務危機的“歐豬5國”在歐盟經濟和對華經貿中所占份額有限。即使“歐豬5國”真的陷入主權破產,也不可能將中國拖垮。
關于具體條件,他認為必須確認的是,要確保歐洲債務的償還能力,從根本上消除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頻發的風險。歐洲人必須對其政府財政、福利體系開展傷筋動骨的改革。導致財政和主權債務危機的過高福利,在危機國家是人人有份。一些“歐豬5國”民眾因財政緊縮政策而發生的大規模騷亂,以及今年春季法國民眾因政府推行必不可少的福利制度和退休制度改革而發起全國性騷亂,外部債權人因此對歐洲人消除債務危機根源的意志表示擔心,不能不要求歐洲債務人拿出實際行動讓人們相信其改革的決心。
梅新育指出,中國即將迎來入世十周年,中國也早已被人們稱作19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贏家,但在直面入世挑戰而開展的經濟結構調整中,中國一度付出了千萬人下崗的代價,為消化如此眾多的下崗人員花費了幾近十年時間。歐洲債務人與其無謂地抱怨中國“友善勒索”,不如認真思考能否從中國這里學到什么。
“作為對中國援助的報答和交換條件,歐洲應該顯著減少對中國貨物、服務、資本與人員流動的歧視性待遇;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減少對中國貨物的貿易救濟措施,修訂其歧視性、過度保護主義的貿易救濟規章;在大型招標項目中消除針對中國企業及其產品的歧視性條件;減少對中國投資的政治性干擾;落實國際法準則,給予普拉托、埃爾切、巴黎等地華人、華商、華資企業更公正合理的國民待遇,保護在歐華人華商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等,這些都是可供歐盟及歐洲相關國家實施的選項!泵沸掠f。
西班牙已經提出,希望中國企業參與該國高鐵項目和港口建設,央企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土木)正與西班牙鐵路管理公司商談;英國政府也已經表示歡迎中國為英國高鐵項目提供融資,然而中國希望的是中國金融機構、工程建設公司、高鐵設備制造公司都能贏得公正合理的市場準入機會。這樣做固然有利于中國,但也只有這樣,東道國才能得到最優的融資、建設、裝備組合,才能實現最高的效率。
他認為,在某些政治經濟深受歐美影響的第三國市場上,期待中國提供救援的歐美國家不應采取旨在排擠中國企業的政治行為,而應當運用自己的這種影響力,與中方一起,協同東道國政府維護第三國市場的公開公平競爭秩序。
為了改善財政狀況,歐洲重債國家大規模的國有資產私有化已經勢在必行,而且不止一個重債國家瞄上了資金充裕的中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政府均已同中國政府接洽,希望中方并購、參股其石油天然氣、電力、航空、鐵道、郵政、金融等戰略性企業,有分析人士認為意大利等國也未必不會步其后塵。
梅新育認為,只要符合中國外匯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的經營戰略,中國對一切可能都持開放態度,相關國家需要確保向開展盡職調查的中國投資者提供準確翔實的信息,需要“擺平”其國內相關利益集團,以避免這些商業交易被人為政治化,需要確保中國投資者在幫助其戰略企業渡過難關之后不會被卸磨殺驢。
“與此同時,有關重債國家的不少相關民間企業也會尋求出售其國內外資產以擺脫困境,其中有一部分資產無疑會成為中國投資者競逐的目標。而為了保證國內就業和社會穩定,對陷入困境的外國企業在華子公司,中國政府也肯定會推動有實力的投資者接盤。對這類正常的商業交易和政府行為,希望美歐不要將其渲染成中方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他說。
歐洲需自救
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的部分中外專家認為,歐洲債務問題的解決,短期內要看希臘第二輪救援計劃能否如期順利執行、EFSF救助基金能否擴大,這些手段就實質而言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安撫市場的權宜之策,從根本上說,有賴于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經濟條件及財政政策趨同和一體化。
歐洲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歐元區建立之時并不具備統一貨幣政策所要求的經濟狀況趨同條件,正是經濟增長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導致了危機救助過程中各方利益的博弈、救援計劃的難產和歐債危機反復。
此外,歐債問題還源于貨幣政策的統一和財政政策分散的矛盾,因此歐債問題的根本解決有賴于歐盟財政政策的協調和統一,“歐盟聯合債券”則是歐洲財政統一化的雛形構想。
有專家指出,要么建立退出機制,要么建立高度整合的共同財政,并以此為基礎發行統一公債,但可惜兩者目前都不在歐洲領導人的選項之內,德國、法國尤其反對后者,畢竟在上交了貨幣權后繼續上交財政權,似乎意味著主權實體的名存實亡。歐洲目前選擇了阻力最小的中間道路,即實施激進的財政緊縮,但這種逆經濟周期的緊縮政策,勢必帶來經濟低迷和稅基不足,進一步惡化財政狀況。
有分析人士認為,歐債危機的治本之策在于走向財政聯盟。
中信證券發布的報告認為,歐債一個可行的解決框架是,通過某種財政紀律約束和財政整合機制,催生出歐元債券,先建立財政初步的整合、共同發債的復合框架,而后再倒逼歐元區財政、稅收全面整合的機制,從而建立一個與歐元貨幣體系相協調的統一的財政體系。
建立財政聯盟意味著邊緣國讓渡部分財政主權,核心國強化其對歐元區的經濟主導權。8月21日,德法宣布將于2012年初制定企業稅率計劃,向市場釋放出核心國意欲整合財政的積極信號。
分析人士認為,財政聯盟可以為歐元區打開光明之門,但注定不是一條平坦大道。
2013年是決定歐債演進方向的關鍵年份:EFSF將向歐洲穩定機制(ESM)過渡,德國也將迎來政府大選,2013年之前,如果各國仍無明確財政整合時間表和制度性突破的框架,則歐元區可能爆發系統性危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