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4日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4日上午,在中華世紀壇大屏幕廳舉行第七期“經濟每月談”,主題為哥本哈根會議后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政策。外交部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指出,現在已經進入了后哥本哈根時期,未來國際談判進程仍將面臨重重困難。
于慶泰坦言,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是極具建設性的,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哥本哈根會議能否取得階段性的積極成果還是一個非常大的問號。
于慶泰說,現在已經進入了后哥本哈根時期,各方都在對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對兩年以前的巴厘島氣候大會到哥本哈根之間兩年的這種國際談判和合作過程進行評估,所以哥本哈根會后各方都應該進行反思和調整的階段,著眼點是今后的談判進程以及定于今年年底召開的墨西哥氣候大會,各方的立場和策略都可能出現一些調整和變化。“但我個人認為,在一些核心問題上,各個主要方的立場不大可能會有實質性的變化。”
首先,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尋求合作的基本態度不會改變,盡管各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分歧將長期存在,各國仍將會為尋求所謂最低限度的共識作為合作的基礎,為實現這一目標會繼續努力。
第二,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發展權益的基本立場不會改變。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問題的受害者,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又面臨著發展自己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貧困等等非常嚴峻的挑戰。發展中國家在未來階段的談判中,將繼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同時也會在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框架內積極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我個人認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的既定政策不會有實質性改變,發達國家在兌現減排和資金有效利用方面缺乏誠意,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未來階段也很難估計,也很難有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他們要繼續壓發展中國家承擔不合理的義務。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謂的新興大國仍將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因此,可以估計在未來的一年里,氣候外交舞臺上仍將是一種共識與矛盾交織、合作與斗爭并存的基本態勢。國際談判進程仍將面臨重重困難。
面對這樣一種形勢,中國該怎么辦?于慶泰認為,概括起來可以講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著特殊的困難。實現我們已經提出的行動目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們就必須立足科學發展,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堅定不移地走低碳、綠色發展道路。
第二,繼續有效地參加國際談判進程,積極地推動國際合作,維護我們的主權和發展權,同時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應該我們承擔的責任,就要積極地承擔,并且言必信、行必果;不應該由我們承擔的責任,有損我們國家利益的,不管談判中的壓力有多大,我們也要堅決地頂住,因為我們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的發展權是不容談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