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世勛
現在,市場目光追蹤中國的一舉一動,美國已經不再是矚目的焦點。而近期美國總統威望的減弱可能致使其尋找國外的替罪羊。
事實上,金融市場近期表現糟糕。從西方角度來看,美國總統奧巴馬似乎不再常勝不衰,他的威望最近在共和黨占據國會多數席位等一系列事件沖擊下大打折扣是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政府部門收緊銀行業監管,對外尋找擺脫危機的替罪羊;另一方面,一些民主黨議員對于現任聯儲主席伯南克的任職能力也提出了質疑。西方各國政府正為如何避免財政收支狀況繼續惡化而絞盡腦汁,希臘目前的財政困境人所共睹,其他國家也可能步其后塵。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各國財政狀況的惡化會否導致債券收益率的持續上升?而一旦超出了央行及政府的可控范圍,就可能阻礙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
今年年初,經濟的回暖、通縮壓力減小、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以及各主要央行仍繼續保持較低的短期利率在一段時期內不變,這一切都使得不少市場投資者感嘆生逢其時。盡管危機相關政治問題仍未徹底解決,但對于一部分人來說經濟問題已基本解決。目前的情況——合適的經濟增長速度、企業定價能力恢復、資本成本低廉——似乎給投資者展現了一幅經濟天堂般的畫卷。
但實際上,西方各國經濟的復蘇根本談不上強勁,經濟表現良好的主要是新興市場經濟,其中以中國為代表。回想2008年底的時候,市場對于中國經濟擔憂遠多于信心,認為中國經濟可能出現典型的出口拖累下的經濟崩盤。但事實卻是中國國內基建投資的大規模上馬,以及天量信貸投放抵消了出口大幅下滑的影響。因而,我們說中國經濟是拉動2009年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力量并不是夸大其辭。中國經濟規模足夠大 (目前已經跟日本差不多,是美國的三分之一),這樣一個規模的經濟體以超過美國三倍的高速增長,其影響不可低估。
中國主導的全球經濟復蘇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事件。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有代價也有收益:一方面他們得益于中國對資本品的強勁需求,出口得以回升;另一方面,中國需求推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令其付出代價。作為人均GDP意義上的窮國,中國基建投資的飆升對于原材料的需求大增,大宗商品及能源價格的高企對于全球經濟復蘇來說也同樣是向下的拉動力量。
而對于新興市場國家來說,中國的強勁復蘇是美歐經濟疲弱的重要平衡力量,國際商品價格的回升使巴西、智利、中東以及俄羅斯等國的經濟好過以往發生全球經濟危機的時期,并避免了自身收支平衡危機的出現。
毫無疑問,投資者應當提高其對中國影響力的認知度。新年伊始金融市場就因為中國要收緊貨幣政策、抑制國內需求而大幅震蕩。同時中國的出口也開始反彈,顯示了超強的出口競爭力。去年全球貿易萎縮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也乏善可陳。而一旦全球貿易企穩,中國出口即快速回升,其占全球貿易的份額在這一期間內更持續上升。有些人認為人民幣的匯率偏低是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但我認為中國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強有力,是因為其所代表的由21世紀的資本和大量廉價勞動力一起形成的非常有競爭力的組合。
出口的回升也加大了中國經濟增長過速的風險。最近公布的數據表明,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10.7%,年度增長8.7%。前期的巨量信貸投放一方面支持了經濟強勁復蘇,另一方面加大了通脹壓力。
在此之前,金融市場都是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緊縮神經緊張。格林斯潘一段時間被奉為神明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他不僅決定美國的利率還決定了世界的利率。他的繼任者伯南克并沒有戴上這樣一個光環,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美聯儲的地位已不比從前。世界經濟正經歷歷史性的變化。投資者可能不但需要考慮美國的情況還需要關注中國的舉動。如果中國要出臺緊縮政策給經濟降溫的話,金融市場必然受到影響。
而對于美國來說,中國影響力的上升必然是讓其非常不安的。前不久關于谷歌退出中國的事件不過是此前兩國之間一長串不和諧中的一例。如果到今年年底,中國經濟仍然快速增長而美國失業率繼續高企,中美之間將可能出現更多更嚴重的貿易爭端。人民幣升值問題又會重回中美對話的核心。美國人又會強調中國奪走了其大量就業機會。而中國則可能宣稱美國實施保護主義,向別國轉嫁國內危機。
這一狀況可能帶來兩國關系的不穩定,最終的結果目前很難估計。很顯然,中國的成功將日益使美國人認為中國是其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一個挑戰。不難想象的是,美國總統為急于尋求國內的支持而采取針對中國的政策宣示。全球范圍的貿易戰可能就此開演,貿易保護主義卷土重來,并最終阻礙全球經濟復蘇進程。這樣一個前景下,難怪金融市場投資者要神經緊張了。
(作者為匯豐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