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際財經 >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 > 正文
兩份主席案文的出臺重燃談判成功希望,但諸多選擇題和填空題則顯示各方仍然分歧嚴重,魔鬼仍在細節中
李虎軍 黃山 發自哥本哈根
氣候變化談判即將過半,哥本哈根協議終于顯露雛形。
當地時間12月11日上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產生了兩份至關重要的官方文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的主席案文,以及《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案文。
“魔鬼住在細節里”
上述文件反映了過去兩年的談判成果。《京都議定書》不涉及美國,《公約》之下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則包括所有國家。氣候變化談判同時在這兩個“軌道”之下進行,由兩個特設工作組負責具體談判,即“雙軌制”——“雙軌制”即可以使《京都議定書》得到延續,又能夠將美國拉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戰車。
這兩個特設工作組的會議主席,分別在以往談判的基礎之上起草了“主席案文”。與以往動輒兩百頁以上的談判案文相比,目前生成的案文已經大大瘦身。《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的主席案文只有7頁,《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案文則為27頁。
對于進展極其緩慢的氣候變化談判而言,上述文件的出臺可算是一個積極信號。“這為做出正確的政治決定奠定了基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氣候行動項目負責人卡斯滕森(Kim Carstensen)表示,“盡管它還存在缺陷和裂痕,但仍然清晰地表明,達成協議是存有希望的。”
接下來幾天,各方將繼續唇槍舌戰。能否拿出最終的談判成果,恐怕要到下個周末會議閉幕時才能見分曉。
“魔鬼住在細節里”,中國政府代表團副團長、首席談判代表蘇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各國將在這兩份文本的基礎上,就細節進行更為艱苦的談判。”
選擇題與填空題
這兩份文件最初僅向各締約方的政府代表提供,但氣候變化談判會場很難有什么秘密,“主席案文”迅速出現在許多環保組織和媒體人士手上。《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波爾在新聞發布會上半開玩笑說:“締約方代表在泄露文件方面很在行。”
由于《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涉及到美國,其“主席案文”最為引人注目。這份“主席案文”看上去更像是試卷:案文中大段空白有待填充,好比填空題;案文中多處給出選擇項,好比選擇題。
選擇題中多個選項并存,說明各方有嚴重分歧。例如,關于2050年的長期愿景,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國家,最多認可到全球增溫不超過2度的說法,小島國聯盟和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則希望不超過1.5度。再如,對于發達國家2020年與1990年相比的碳減排目標,就有25%至40%、30%、40%和45%這四個選項。
至于填空題,更代表著各方分歧難以調和,以至于暫時無法起草具體內容。特別地,資金支持的長期目標暫時空缺,遭到了樂施會、綠色和平等多家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批評。樂施會政策倡導經理蘇培健說:“(案文)在長期資金計劃方面有巨大的鴻溝,大規模、固定地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是協議成功的關鍵。”
中美態度差異
這是一個各方都做出了讓步的階段性結果。
例如,案文稱發達國家減排目標可以用1990年作為基準年,也可以用其他年份作為基準年。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告訴記者,這實際上為美國留下了空間,因為美國提出的到2020年減排17%的目標,其基準年是2005年,如果以1990年為基準年進行計算,其減排幅度僅為百分之幾。
“主席案文”同樣為發展中國家留有余地。例如,案文要求各方應該合作,盡快達到國內和全球碳排放的峰值,但并未說明應在哪一年達到峰值。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描述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的空間埋下了伏筆。
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斯特恩(Todd Stern)在當天下午舉行的美國政府代表團新聞發布會上,對于“主席案文”中的一些條款表示不滿:“關鍵是目前的減排行動是不平衡的,發達國家需要承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義務,但主要發展中國家只是可以分擔減排行動。”
說到“可以”這個詞匯時,他稍作停頓,又重復了一遍。
斯特恩此處所指的,是案文中關于發展中國家減緩排放行動的條款。目前的描述是,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適當的溫室氣體減緩排放行動,而發達國家應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的支持;發展中國家還“可以采取自主減排行動”,這些措施旨在將發展中國家到2020年的碳排放比未采取措施的情景下顯著減少,或者是減少15%至30%。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則在稍早前的中國政府代表團新聞發布會上強調,不管最終形成什么樣的文本,都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脆弱國家的需要。■
此文來源于胡舒立·我們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