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際財經 >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 > 正文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開幕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當地時間7日上午開幕。來自上百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代表與會。聯合國對與會各國最終達成共識持樂觀態度。全球媒體一致行動,呼吁大會取得成效。但因一些主要國家在減排問題上仍有分歧,這次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會議仍免不了激烈交鋒。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于當地時間7日10時40分許(北京時間7日17時40分許)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幕。會議從7日持續至18日,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及眾多媒體記者參加,預計總人數會超過1.5萬。
氣候變化大會主席、丹麥前氣候和能源大臣康妮·赫澤高、《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伊福·德布爾、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拉金德拉·帕喬里等人在開幕式上發表演講。
媒體估計,大約4.5萬名環保主義者將在會議期間陸續“現身”哥本哈根。會議開始前,多名示威者聚集在大會會場貝拉會展中心外,有的展示標語條幅,有的高呼口號,還有人向路人發放宣傳小冊子。
丹麥已將全國約1.1萬名警察中的6000人部署在首都應對安保挑戰。
規模龐大 總人數會超過1.5萬
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在會議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有人認為各方在這次氣候變化大會上不可能達成一致,但“他們錯了”,“我們距離達成一致不遠了”。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6日發布一項報告說,與會各方距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遏制全球變暖達成一致“僅有數步之遙”。
這份報告指出,各國眼下承諾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和協議目標減排量已差距不大。
施泰納說,相關專家就各國應采取措施所持觀點和氣候變化大會談判桌上的議題“差距顯著縮小”。如果與會各國領導人想通過談判方式達成一致是可以辦到的。
丹麥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向與會者發出呼吁:“世界對你們寄予厚望,協議觸手可及”。
預期樂觀 達成一致“僅數步之遙”
盡管支持者相信這是一次能夠“拯救地球”的重要會議,但批評者說,這次會議更可能對地球造成損失。
英國《每日郵報》援引研究人員的統計數據報道,為期12天的氣候變化大會預算達2.1億美元,會議期間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相當于一個非洲國家同期排放量。
聯合國方面說,與會人員12天會議期間使用交通工具、消耗食物和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將超過4.1萬噸。研究人員說,這比馬拉維或塞拉利昂整個國家同一時間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還多。
此外,還有人質疑科研人員得出的氣候變化結論不實,全球變暖的威脅被夸大。
英國曝出的“氣候門”事件中,黑客入侵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電腦并公布上千封研究人員內部郵件。
有人依據泄露郵件內容指責氣候研究中心采取“欺騙手段”,刻意向公眾隱瞞部分不支持氣溫升高的數據。
氣候研究中心一些研究員參與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做出的氣候變化報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就“氣候門”事件展開調查,并在大會上作專門說明。
韓梁(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反對呼聲 會議可能對地球造成損失
■新聞分析
難有終點的賽跑
1992年,150多個國家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確認地球正在變暖,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產生不利影響。自此,一場與氣候變化賽跑的“熱戰”拉開大幕。
1997年,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明確這場賽跑的參與對象、游戲規則和“達標線”。其中,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對“專業選手”工業發達國家和“業余選手”發展中國家提出不同“參賽”要求。
然而,各自利益考量下,一些“專業選手”萌生退意。2001年,最大腕的美國宣布“退賽”,令世人愕然。至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這場賽跑似乎陷入停頓,場內選手開始叉腰觀望。
人類舉步不前之際,全球變暖步伐卻在加快。2007年2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基本斷言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主因。10個月后,公約第13次締約方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巴厘路線圖”重新確認以《京都議定書》為藍本的“賽程”,并把兩年后的哥本哈根設為新的出發點。
從巴厘島重新起跑后,公約相關方舉行了9輪氣候變化談判。但工業發達國家站站設障,給發展中國家布下重重陷阱,這場馬拉松式的賽跑儼然成為“障礙賽”。一些國家甚至主張拋開《京都議定書》,重訂游戲規則,試圖把背負經濟民生重擔的發展中國家也列為“專業選手”。
然而,把國情、發展層次、能源結構、歷史排放責任迥異的“專業選手”和“業余選手”捆綁而行,這種兩人三腳的游戲只會使克服氣候變化的荊棘之路更加坎坷,無助于在哥本哈根達成“全面、公平和具有雄心的結果”。
哥本哈根不會是終點,但也決不應成為一個通往歧途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