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第一波金融風暴余波未平,第二波以歐洲為主戰場的金融危機已在演化之中,而暴風眼就是近年經濟飛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東歐。
外債比率居高不下、外國直接投資銳減、匯率波動劇烈、GDP增速放緩、失業增加……2008年至今,東歐國家的這一系列現象都讓人聯想到一個詞——金融危機。一些市場分析師警告說,東歐有可能發生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同等規模的經濟動蕩。
而一旦預言成真,多米諾骨牌相繼倒下,歐洲銀行業將遭受致命打擊,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都會發生劇烈振蕩,第二波經濟金融風暴的沖擊力度將更勝過美國次貸危機。 本報綜合報道
外債 超過2008年GDP
從外債/GDP的比率來看,東歐國家都擁有較高的外債/GDP比率,遠高于其他的新興市場國家。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2008年每個東歐國家的外債/GDP比率都高于50%。拉脫維亞為135%,居9國之首,保加利亞、匈牙利、愛沙尼亞等國也高于100%。
與歷次金融危機相比,1994年債務危機爆發之前,墨西哥的外債/GDP比率在20%左右;1997年深受亞洲金融危機之苦的泰國的外債/GDP比率為49%;1992年~1993年爆發歐洲貨幣體系(EMS)危機前夕,芬蘭的外債/GDP比率為50%。
據統計,東歐目前的外債總計約1.7萬億美元,超過了該地區2008年GDP。其中,多數借款將在短期內到期,今年東歐銀行面臨4000億美元還款或再融資壓力,相當于該地區GDP的三分之一。
分析:芬蘭經濟學家賽坡·埃文斯在關于上世紀90年代北歐貨幣危機的論文中寫道,“只有滿足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外債類型大部分為長期外債、國際投資者充滿信心這三個條件,一個國家才有能力承擔相對高的國際負債。”
很遺憾,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東歐國家恐怕很難滿足這三個條件。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分析師潘向東認為,目前東歐幾乎所有的外債都來自于西歐的銀行業,這么大規模的外債一旦出現本幣貶值造成無法償還,那么對歐洲的銀行業而言,打擊將是致命的。
撤資 09年經濟產值暴跌10%
雖然東歐地區的大多數金融機構并未受到美國信貸市場的直接影響,但數年來,由于東歐經濟快速增長,它與西方國家的金融聯系日益緊密。這一地區一直是海外投資的熱點。現在,它的運氣突然發生了逆轉,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該地區過于依賴外幣貸款(這些貸款現在正面臨越來越多的違約)、全球經濟下滑之下西方鄰國對其出口產品需求銳減的結果。
分析人士指出,歐洲新興國家銀行業被西歐國家所控制是歐洲銀行業的一個特點。以意大利、奧地利、瑞典和比利時的銀行對中東歐影響力最大,擁有這些國家銀行份額的80%。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的銀行系統幾乎100%由外國銀行控制。
由于投資人對一些東歐市場失去信心,紛紛撤離整個東歐,使得股市與匯市不斷下跌。倫敦研究機構“資本經濟”(CapitalEconomics)的歐洲新興經濟體分析師希林估計,外資突然撤走將使得東歐的經濟產值在今年暴跌10%。
分析:“東歐宏觀經濟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在于其對外國資本依賴程度太高。”中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褚建芳分析,“這次金融危機后,各國去杠桿化程度加劇,從東歐國家抽離掉大量資金,使東歐國家一下子陷入資金緊縮中。”
貨幣 加速大幅貶值
隨著融資套利交易平倉和資金的大舉撤離,今年以來,波蘭、匈牙利、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的貨幣加速大幅貶值。
穆迪的報告稱,2009年至今,一些國家的貨幣短短一個多月的“縮水”幅度幾乎可與2008年整個下半年相比。
從波蘭到俄羅斯,政府債券保險成本進一步上升,而各國的貨幣匯率則在下跌。匈牙利福林特兌歐元上周二跌至歷史低點。波蘭茲羅提兌歐元也跌至近期低點,自8月份以來跌去了三分之一。
該地區本幣貶值幅度最大的國家依次為波蘭、匈牙利和俄羅斯,對美元匯率的下跌幅度分別高達21%、20%和17%;而在去年下半年,上述三種貨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則為28%、21%和20%。此外,今年以來,捷克和羅馬尼亞貨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也都超過15%。
分析:潘向東指出,第一波金融沖擊主要是由于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導致從事高風險業務的投資銀行出現信用危機;而目前正在演化的對歐洲銀行業會產生巨大沖擊的第二波金融危機,主要是由于信用危機導致實體經濟的衰退衍生而來的不良貸款,以及東歐國家與俄羅斯留給歐洲銀行業的巨額債務面臨違約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