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價破百的四個不同以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 10:29 解放日報
本報記者 蔣婭婭 楊群 尤莼潔 國際原油期貨價格2日在歷史上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 一個交易日內,油價每桶一度上漲4個多美元乃至觸及100美元心理大關,實屬罕見。油價問題的熱度進一步上升,令人不由想起20世紀的3次“石油危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也是因油價上漲,世界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甚至因為石油危機而陷入衰退。 這一輪油價高企會引發新的“石油危機”嗎?簡單回答是或否也許失之草率,但我們可以看一下,這一次“油價破百”,與以往有何不同。 感覺為何沒以往那么貴? 短期內國際油價飆升,尤其自去年9月以來,國際油價從每桶70多美元一路上漲并突破100美元大關,短短3個月漲幅近50%。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全球各國實際感覺到的漲幅卻并沒數字感覺那么明顯,其背后一重要原因在于:美元貶值。這個因素在過去的石油危機中并不存在。 美元是全球基準貨幣,許多大宗商品如石油都以美元計價。美元貶值,這些商品價格自然走高。除計價上直接抬高油價,美元貶值對油價上漲還存在誘導作用:主要產油國均以美元作為原油出口的結算貨幣,而用歐元支付從歐洲進口的商品,為彌補因美元對歐元貶值造成的差價,供應商會更趨于提高油價。 美元對各主要國際貨幣貶值已持續兩年左右,2007年8月爆發的次貸危機令美聯儲實施了4年以來的首度降息,成為美元加速下跌的導火索,同時國際油價飆升。據保守估算,此輪國際油價上漲,至少30%來自美元貶值。上海中期能源分析師吳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油價在去年7月為77美元一桶,按當時匯率約為61歐元。漲到100美元一桶,依現有匯率約為68歐元。按歐元算,石油半年來僅漲10%左右,相比過去幾次石油危機突發性、驟然性的油價上漲,此次各國有更多空間進行應對。 美元因素還能支撐油價上漲至何時?有觀點認為,要化解美國次貸危機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還需較長時間,在這段時間里,美元走勢仍難以得到支撐。吳君認為,自去年四季度以來,處于20年低點的美元指數已開始筑底。未來,一旦美元止跌,那么,國際油價上漲可能放緩,甚至出現跟隨美元上漲而下跌的可能。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義桅告訴記者,從科威特開始,許多中東國家已經或正考慮結束本幣與美元掛鉤的匯率政策,試圖改用歐元等貨幣計價石油,擺脫對美元的依賴,或許有一天,石油價格最終將不用看美元臉色。 回落預期為何比以往更高? 相比過去3次“石油危機”,當前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如今市場投機氛圍比以往更濃。作為市場中的一個規律,一旦投機商獲利回吐,油價出現某種程度的回落可能難以避免。 油價漲至100美元,在期貨類商品的“漲價大潮”中,其上漲速度其實也并非令人驚嘆:2007年,黃金市場年漲幅達約30%,創下1979年來新高;銅價在2006年大漲41%后,仍然保持7%的上漲;農產品價格也大幅上升,其中大豆價格上漲了一倍以上,漲幅遠超油價……從某種程度上講,期貨交易不過是數字游戲,并不是在買賣實際的貨物,大部分交易目的是投機賺取“差價”。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指出,2007年第4季度以來,全球經濟放慢的情況下,全球油價仍迅速攀升,除去美元貶值之外,最大的原因是投機因素。可以說,投機資金對期貨價格的巨大影響力,已超過史上任何時期。 說到底這一切要“歸功”于一個因素: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前幾年寬松貨幣政策的累積效應,導致全球范圍貨幣供給過度。近年來美元貶值,也帶來了許多貿易順差國的流動性泛濫。大量資金游走各類資產間,引發全球性的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的通脹潛在風險。 過剩流動性尋求出路,結果之一是推高了油價。所謂的伊拉克戰爭、所謂的庫爾德問題和伊朗問題,都是投機資金的炒作題材。數據顯示,目前原油期貨市場上,投資基金持倉超30%。不僅如此,在吳君看來,當前國際衍生品市場的日益發展,使得油價的博弈跳出供需的局限,擴張到金融市場領域,也加劇油價上漲。正如目前,為不斷滿足著流動性過剩下旺盛的市場需求,金融機構推出了各種掛鉤原油價格的理財產品,雖然這些產品不直接投資油市,但資金的看漲,也會造成油市虛擬需求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助漲油價的作用。 供求影響力為何比以往下降? 無論中東戰爭、兩伊戰爭還是伊拉克戰爭,過去3次“石油危機”,都是局勢的動蕩打破了供求平衡。像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怎能不漲價?在滬上分析師看來,雖然目前市場也傳出了一些推動油價走高的因素,包括非洲第一大產油國尼日利亞局勢不穩及美國原油商業庫存可能持續下降等,但國際市場原油供求格局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目前原油市場供需矛盾的增加,也沒有如油價上漲般激烈。 毋庸置疑,石油作為一種短期內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始終將走向枯竭;而石油又是當前階段人們最普遍使用、短期內難以被替代的命脈能源。因此,以較長眼光看,原油的供求矛盾始終是存在的,也會逐步推升原油價格呈上升曲線。 但是,盡管當前國際市場原油供求平衡已非常脆弱,略帶供不應求,但總體而言,這種緊平衡仍能持續。吳君指出,2007年,原油供需之間的差量日均為100萬桶左右,這個數字總體看比較正常,并沒有完全進入供不應求的危機情況。 去年,歐佩克曾一度增加產量,意圖控制直線上升的油價。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增產并沒有帶來預想中的油價應聲回落。繼續走高的油價似乎已經與原油產出國失去了直接聯系。吳君分析,這一點恰恰說明,控制石油產量的歐佩克在石油價格上的影響力在下降。只能說明,當前對油價上漲產生作用的因素并不是產量和供求關系,而是供需以外的其它因素。 上海交大能源研究院院長黃震判斷,原油價格現在破百,并不意味著接下來始終會保持在百元以上。未來一兩年內,原油價格可能在每桶80美元左右徘徊。 歐佩克為何沒有以往高興? 油價持續在高位運行,使得原油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40%的歐佩克成員國受益匪淺。但本該因為油價上漲增加收益而樂不可支的歐佩克,對于這次油價破百卻并不那么高興。 在國信證券首席石化分析師李晨看來,過去幾次石油危機并沒有讓新能源開發得到質的飛躍,或許只有當油價高到接近甚至超過3位數時,人們才有足夠大的動力去開發新的替代能源。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早前接受采訪時也曾指出,油價上升到一定程度,會刺激加速各國開發替代能源的步伐,當這種積極性積累到一定程度,替代能源的開發就會形成規模效應。 黃震以二甲醚為例指出,只要原油價格保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上,二甲醚就已經有了經濟效益,而油價越是高,二甲醚的替代效益就越高。他估計,按照國際油價的中長期走勢,二甲醚很快在我國能發展出一定氣候。像這些一旦原本停留在試驗或理論階段的替代能源在高油價的刺激下被“逼”上軌道,成本下降,漸漸可以與原油價格匹敵,那么將引起能源結構劃時代的改變。 《上海資源環境藍皮書》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王泠一博士也認為,石油價格上漲客觀給上海帶來了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壓力,同時將促進上海新能源的研究,目前,在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研究生產方面,上海具備較強的研發基礎和技術儲備,“未來2到3年就會有新的突破。” 可以想見,當下正如火如荼研發的石油替代能源中,那些最具可行性的種類大規模產業化之日,就是石油失去唯一依賴性、地位真正受到撼動之時。油價加速上漲,驟然加強了新能源的市場驅動力,最后成為高油價的終結者。也就可以理解歐佩克為何對于油價破百并不那么高興。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