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倍新內閣是否會續彈大亞洲的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 15:48 華夏時報
本報評論員 徐立凡 有關安倍新內閣不影響“上坡中的中日關系”的預判,至少不太全面。有幾方面的原因提示我們持審慎態度。首先,建立沒有中國的“大亞洲”是日本對外戰略的既定部分;其次,安倍的外交特點是既有戰略性,也有功利性。在國內壓力短期內不可紓解的情況下,轉向外交突破、凸顯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是必然選擇;第三,除派系平衡外,安倍新內閣還具有保持對外強硬的考量。 中日雙方已經互為對方的第二和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在中國“入世”之后,日本從中獲利最多。但事實證明,這并未有效改善中日關系的基本面。 從這個角度考慮,分別制訂對歷史認知、現實利益和未來共生的達成目標和戰略方案,已十分迫切。 8月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新內閣成員在東京皇宮舉行“認證儀式”。這標志著安倍對內閣的被迫改組完成。作為一個旨在“喚回日本民眾信任”的統治架構,新安倍內閣的主要目標在日本國內,通常,這意味著日本的對外關系不會因內閣成員變化而大規模調整。但是,就在日本內閣改組前5天,安倍出人意料地在印度發表了擯中國于外,由日、美、印、澳為核心的“大亞洲”的演講。自去年9月安倍內閣上臺以來趨于平穩的中日關系,在11個月后橫生變數。在此背景下,有關安倍新內閣不影響“上坡中的中日關系”的預判,至少不太全面。安倍新內閣是否會彈唱所謂“大亞洲”的曲調,仍有待觀察。 有幾方面的原因提示我們持審慎態度。首先,建立沒有中國的“大亞洲”是日本對外戰略的既定部分。在安倍提出“大亞洲”之前,日本政要已多次對外宣傳在亞洲建立“價值同盟”、在東歐及亞洲新興國家建立“自由與繁榮之弧”等構想。其含義是通過突出意識形態的迥異,與中國爭奪地緣主導權,并借此成為政治大國。“大亞洲”構想只是這一對外戰略的進一步表述。安倍不可能因內閣改組而使這一謀劃停頓下來;其次,安倍內閣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以外交帶動國內支持率。與中國“破冰”的用意中包含這層含義,提升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遏制中國也同樣如此。安倍的外交特點是既有戰略性,也有功利性。現在,安倍內閣在國內面臨“養老金記錄不全”、“政治與金錢”、“地區差距”等挑戰,這些壓力并非短期內即可紓解,民眾的不信任感也不會給安倍足夠的時間,在此情況下,轉向外交突破、凸顯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將是安倍新內閣的必然選擇;第三,安倍對新內閣重要職位的布局也透露出某些征兆:雖然防衛相由“少林弟子”、數年的日中友好議員會長高村正彥這一“知華派”擔當,但是外相則由自己所在的町村派領袖町村信孝出任,町村曾因批準篡改歷史的右翼教科書為我們所知。在外交路線和歷史認識上與安倍立場相左的福田康夫、谷垣禎一被排斥在新內閣之外。可見,除保持自民黨派系平衡這一考量之外,安倍新內閣還具有保持對外強硬的考量。 可以認定,盡管沒有中國的“大亞洲”構想已遭遇美、印、澳的冷處理,但是安倍新內閣仍可能續彈舊調。而這一動作勢必會對中日關系帶來變量。 如果說中日之間存在的歷史認知、釣魚島歸屬、東海能源開采等問題反映了中日在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的矛盾,那么,“大亞洲”構想則反映了歷史和現實問題在未來的延展可能。這種多層面矛盾帶給我們的問題是:僅憑借密切的經濟聯系,是否有足夠的能量帶動矛盾不被激化并得以從容解決。目前中日雙方已經互為對方的第二和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在中國“入世”之后,日本從中獲利最多。但事實證明,這并未有效改善中日關系的基本面。從這個角度考慮,在保持政治對話、擴大經濟聯系的同時,針對日本戰略,分別制訂對歷史認知、現實利益和未來共生的達成目標和戰略方案,已經十分迫切。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