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80后年收入2萬-3萬美元 (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 07:54 東方早報
“現在的年輕人只知道追逐物質,利己主義正在損毀我們的文化,人變富了,心靈卻比過去空虛。”92歲的作家友玉(Huu Ngoc)曾這樣批評道。經歷過戰火的越南人至今對上世紀80年代初的饑荒心有余悸,他們每個月通常會存下至少一半工資,并很難接受信用卡帶來的超前消費概念。在他們看來,1975年后出生的年輕人“總是樂觀過度,對社會有著虛幻憧憬”。 西化的一代 “我對政治不感興趣,但這并不說明我不理解社會。”阮明德坐在街邊的塑料凳上,啜著冰咖啡說,“年輕人只要懂得這個社會體系的運作方式就行了。”事實上,他兩年前剛剛入黨。 28歲的阮明德是個地地道道的“西貢人”,嗜煙,健談,最大樂趣是坐在街頭喝上一杯濃烈的冰咖啡。他是一家證券公司的秘書,平時自己也拉些外貿單子。阮明德的英語帶些口音卻非常流利,認識沒多久,他就向記者滔滔不絕地介紹起各種“行規”和“潛規則”。 “如果在馬路上被交警攔下,只要給他點小費就可以免開罰單。”打著領帶的阮明德看起來和簡陋的咖啡攤格格不入,他像西方人那樣聳聳肩道,“這些對外國人來說并不容易理解,所以越南本土人才有競爭優勢。” 和阮明德一樣,成長在越南經濟革新時代的都市青年發現,融入世界比想象中更容易。52歲的酒店經理陳俊說,他在美國出差“總覺低人一等”,但他21歲的兒子在美國留學卻如魚得水,完全沒有“文化休克”之癥。“我想,他們這一代人已經被迅速西化了。”陳俊說。 如果說20世紀下半葉的幾場戰爭還能勾起他們父輩的模糊記憶,那么在20歲出頭的年輕人看來,那些歷史書和戰爭博物館里的故事“都是老祖宗的事”。 “在越南,最受崇敬的有兩種人,日本人和美國人。”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上寫道。越南人的消費傾向無疑體現了這一點。 這里的時尚女孩身上大多留有日韓文化的印跡。胡志明市中心一家商場化妝品柜臺的小姐告訴記者,在越南,最受歡迎的化妝品是資生堂(日本品牌)。學習日語韓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理發店里最常聽到的也是日韓音樂。 “拿來主義” 家長們對這一切似乎樂見其成。他們向子女從小灌輸這樣的理論:外語是這個社會最實用的技能,也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英語是成功的基石,因為越南的大學通常沒有好的專業課程,要學什么都得通過社會實踐。”專職記者兼旅游手冊編纂人潘文海說。他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剛成年的女兒去年拿到一筆獎學金,目前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留學。 潘文海說,越南年輕人的成功哲學是“拿來主義”,“就像國家的經濟發展學習中國可以避免很多失誤,越南企業也是依靠國外經驗發展。只要英語好,肯下功夫向外國人學習,升遷就很快。” 從普通翻譯變身為企業老總的故事在越南比比皆是。這讓耳濡目染的年輕人相信,英語就是一切。在越南的大學,英語系畢業生的首選往往是外企翻譯。 和潘先生不同,在河內一家酒店擔任經理的陳俊幾乎傾其所有,咬牙把兒子送去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念大學。每年3億越南盾(折合人民幣12.5萬元)的學費讓陳俊一家不得不節儉度日,但他告訴記者,像他這樣望子成龍的父母不在少數。“在城里,只要有條件,每個家長都想把孩子送出國。”陳俊說,“在農村則是另一種期待,孩子去外國打工可以賺更多錢,也贏得鄰里艷羨。” 經濟革新22年來,涌出國門的越南人愈來愈多,而“80后”則有條件比他們的父輩提前擁抱世界。記者接觸的越南大學生大多向往去英國或澳大利亞留學,而新加坡因為申請獎學金比較方便,也成為很多經濟不寬裕的學生的首選。 “如果要說變化,我們比上一代更重視社交,追求雙贏,我們懂得享受生活。”阮明德說。他的身邊,一輛輛摩托車不顧紅燈,在十字路口前飛速掠過。唯一不變的,也許是越南人對秩序的忽略。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