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危機下 中日經濟走向何方?
隨著9月11日日本政府進行所謂的“購島”行為,釣魚島問題逐步惡化,雙方是否會打經濟戰也成了關注的焦點。經濟反制不失為一個反制日本的良好手段。
[旅游]
旅游日本 華人占四成
說起旅游,日本旅游業基本靠中國人撐起半邊天。就去年,日本政府觀光局發布截至2月25日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兩岸三地的訪日人數高達25.4萬人,占全體訪日外國游客的43.7%。其中,大陸游客達11.04萬人,中國香港游客達4.66萬人。訪日外國人游客主要以華人為主,這一趨勢今后更加強勁。
而日本國家旅游局上海事務所所長鈴木克明曾透露,中國赴日游客平均每人消費16萬日元(約合14000元人民幣),已位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廣國家”之首。其他國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費8萬日元,而中國游客的消費額是其他國家游客的兩倍,前幾年電器是中國赴日游客最喜歡購買的物品,而近來服裝、化妝品有取而代之的勢頭。
按照當時的中日匯率比,以中國游客人均消費16萬日元計算,僅1月份,中國兩岸三地游客就給日本旅游業貢獻3.56億元人民幣,大陸游客花費1.55億元人民幣。不考慮物價水平及其他因素,一年12個月就是42.7億元人民幣。
而隨著“釣魚島”事件的持續發酵,國內多家旅行社赴日旅游業務已經開始放緩腳步。
9月12日,中國國際旅行社負責出境旅游的張姓總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目前,中國國旅原有覆蓋東京、北海道、沖繩三大區域的旅游路線已經完全停止業務受理,同日,康輝國際、上海旅行社、廈門春輝國旅等數家國內旅行社也已叫停或放緩赴日游。
[貿易]
中日貿易額占比為20.6%
中日貿易對日本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表的統計表明,2011年中日貿易額達到3449億美元,日本對華進口額為1834億美元。日本對華出口額為1614億美元,中日貿易額占日本貿易總額的比例為20.6%。據統計,2011年日本在中國大陸擁有非制造企業2487家,占日本海外非制造企業10187家的24.4%。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表的貿易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日本對華貿易赤字比去年同期增加2.6倍,達到1.401萬億日元,對華出口總額同比減少5.7%。貿易逆差擴大的主要原因是鋼鐵、機械類產品自2009年以來對華出口首度減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院長趙忠秀表示,在中國貿易增長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對日產品需求減少也在意料之中。
經濟學屆孫立堅(微博)稱,如果日本制造業的中國市場萎縮,這對日本是很大的打擊。孫立堅認為,未來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短期內日本的新增出口會下降,擁有庫存日貨的經銷商會清倉;另一種情況是,日本的制造業地位被韓國等國家取代。
[日債]
中國是日本國債最大持有國
中國持有大量日本國債。中國商務部網站援引《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財務省、日本中央銀行公布的國際收支統計顯示,中國持有的日本國債(包括短期國債)額正急速擴大,截至2011年底持有額達史上最高的18萬億日元,較上年增長71%。中國的持有額自2009年起急速增長,2010年超越美英成為日本國債的最大持有國。
[日系汽車]汽車銷量急劇下降
中日兩國日益緊張的外交關系,給日系車的在華銷售蒙上了陰影。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昨日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以預見,雖然日系車在華銷售總體不會波動太大,但是在部分區域、部分城市,因為國民感情的原因,其銷售會受阻。
崔東樹告訴記者,日系車銷售店的銷售員大部分是20多歲的年輕人,情緒比較明顯,近期賣車巡展熱情不高。
9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也提到,中汽協通過數據觀察,8月日系車銷量增長比較慢,低于其他品牌車,這和釣魚島事件有關。
目前,在中國的日系車有六大品牌,包括日產、豐田和本田三大企業,以及鈴木、馬自達和三菱。今年8月,除本田外,日系主流車企銷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日產汽車公司首席運營官志賀俊之近日表示,各日系制造商在中國的8月新車銷量受損,因為“難以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特別是戶外宣傳活動的取消,影響了促銷”。
銷售數據顯示,8月馬自達汽車在中國銷售1.6539萬輛,比上年同期(同比)減少6%。當月,豐田在中國市場銷量為75300輛,同比下跌15.1%。
總體而言,日系車已略顯頹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9月10日公布的數據,與上月比較(環比),8月日系車銷量增長4.5%,德系、美系、韓系和法系分別增長12.7%、14.7%、15.9%和11.7%;與上年同期比較(同比),8月日系車銷量下降2%,德系、美系、韓系和法系分別增長25.3%、21.2%、12.8%和4.1%。
根據蓋世汽車網提供給記者的一份調查數據,認為近期中日關系惡化將對日系車銷量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人數,占總投票數的46%;而認為負面影響在所難免但并不會太大的人數,占比約為48%。
[日系電子產品]
日系家電銷售額整體大跌
隨著釣魚島事件的不斷升級,8月以來,日系品牌銷售額整體大跌。據中新網IT頻道資料顯示,一家大型電商企業近期內部數據表示,北、上、廣三地日系彩電8月各品牌銷售額與上月相比均出現了大幅下跌,其中,東芝(微博)降低40.31%;三洋下降44.32%;松下降低23.41%;夏普下降21.06%。
第二屆環球電子產品及零件采購交易會日前在深圳舉行。全球知名的貿易促進機構環球資源在交易會上發布最新調查顯示,今年中國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13680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將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
眾所周知,日本的制造業較為發達,尤其電子產業和汽車制造業。日本的電子產業和高科技著名制造商包括索尼、松下、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其中,作為中國彩電市場外資品牌龍頭的夏普,2011年中國地區銷售額達到1萬億日元(約合830億元人民幣)。
[稀土]
日本很怕中國再次限制稀土出口
長期以來,日本是中國最穩定、最大的稀土出口市場。2010年9月發生釣魚島撞船事件后,中國民間曾呼吁政府部門停止對日本的稀土出口。不過這一響應并未得到中國官方呼應。2010年10月1日,日本方面宣布,為了擺脫稀土進口嚴重依賴中國,要提前實施開發稀土替代材料的計劃,同時準備在更多國家開發稀土,實現稀土的多渠道供應。
據商務部網站援引《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通過各種方式擴大中國以外地區的稀土進口,今年上半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稀土金屬總量為3007噸,所占比例為49.3%,自2000年以來首次降至50%以下。2011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就比上一年減少了34%,為1.54萬噸。而在2009年之前,日本的稀土資源九成以上都需要依靠從中國進口。
原國家稀土工作小組辦公室處長紅楓昨日說,日本從未停止尋找其他稀土資源來源,日本致力稀土資源多元化并不是近幾年的事。“在我們國家對稀土沒有那么保護時,日本人就注意從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口部分輕稀土,因為不想完全按照我們的游戲規則,怕中國哪一天說不出口就不出口了。”《日本經濟新聞》稱,日本目前在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印度、越南等國確保了總和約1.65萬噸的稀土金屬礦山資源,預計2013年開始可向日本出口。
不過,日本所獲取的稀土資源大多數為鈰、釹等“輕稀土”(能確保日本國內需求的六至八成),但應用于電動汽車、節能家電引擎的永久磁石用鏑元素等“重稀土”,日本對中國的依賴度仍為90%以上。而一直以來,中重稀土是中國的“特產”。
[投資]
日本對華投資僅次英國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334.7億美元,日本對亞洲投資金額為135.7億美元,占總量的40.5%,其中,對華投資52.4億美元,占日本對外投資總額的15.6%,僅次于英國。
[提示]
選擇日方對中方依賴較大行業反制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公布的2011年中日貿易統計報告顯示,日本對華貿易赤字較之2010年擴大5.9倍,達到219億美元。2011年中日貿易總額為344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4.3%,兩國貿易額再創歷史新高。2011年,日本對華出口總額為161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3%,進口總額為183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0%。進口方面,受日企在華本地化戰略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等產品的進口,日本對華進口額還將進一步增長。因此明年日本對華貿易赤字還將擴大。
經濟學界徐明棋表示,很多人認為,中日關系惡化,可以在貿易上對日制裁,但是制裁日本的作用可能并不會如預想得那么好,會導致雙輸。若要進行貿易制裁,應選擇日方對中方依賴程度較大行業、在中國有較大銷售市場的產品進行制裁、限制。“這需要有一個非常好的預案,不能盲目意氣用事采取措施,要考慮到采取措施后的影響和日本可能會采取的反擊、應對,要有一個好的考量。”
[觀點]
金柏松:中日經濟戰,贏家是美國
近期,我國有相當多民眾在愛國情懷影響下,積極參與保釣運動,并把活動范圍擴大到“抵制日貨”。我們不難預料,日本也會有抵制“中國貨”的言辭和舉動,從而與中國發生經濟沖突。筆者認為,中日發生沖突,真正的戰略贏家只會是美國。
一方面,“抵制日貨”的結果是中日雙方都受損。以往幾次我國發生“抵制日貨”,多是不買日本品牌產品,但事實上許多日本品牌的產品是在我國制造,抵制它們會讓日本在華企業利益受損,但它們雇用的中國員工也必然受損,日資企業為中國社會繳納稅金等公共貢獻也會受損。另外,“抵制日貨”還需要我們購買替代產品如國貨產品、其他國家產品,但這些產品中使用日本零部件、材料相當廣泛。日本企業技術水平和制造水平高,不少零部件屬于其獨家產品,去年大地震時由于部分日本企業停產,還曾造成全球零部件斷供。這說明,國貨和其他國家的產品也同樣含有日本基因,我們沒有能力抵制。
事實上,中日雙方經貿關系密切,相互依賴度極高,但日本依賴中國更多。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對日出口比重在下降,2012年1-7月對日本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7.6%。中國出口市場結構目前比較均衡、多元,而日本對中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約22%。同時日本經過對韓國、臺灣、香港等市場出口然后再出口到中國的份額亦很大,即迂回出口估計約占日本出口總額10%。兩項相加日本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高達30%以上。因此,日本出口對中國市場依賴度高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如果抵制日貨,將比日本消費者抵制中國貨效果更大。
中日沖突的背景后面還站著一個冷眼旁觀的美國。對美國來講,主導世界、維護美國在“全球利益”一直是其戰略目標,對于任何能夠打壓競爭對手的機會,美國都會善加利用。由于經濟發生危機,背負沉重債務,又要面對新興經濟體崛起,美國深感掌控世界已經實力不逮。有相當多的美國政策制定者認為,如果中國實力受到任何的削弱就等于增加美國實力。美國正在希望重振制造業,恢復國際競爭力,而兩個制造業大國之間的沖突,很可能成為美國經濟的巨大機遇。從實力此消彼長的角度分析,美國將成為中日之間發展沖突的戰略受益者。
▲(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本報綜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