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實際行動否認紙媒末路
曾對紙質媒體“嗤之以鼻”,現食言1.42億收購63家地方報紙
年邁的“股神”巴菲特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年少時做“報童”的“激情歲月”。本月17日,巴老旗下伯克希爾公司將斥資1.42億美元收購美國東南部63家地方新聞報紙的消息不脛而走。而當他還是一個13歲的孩子時,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正是“送報紙”。
一向“固執”而且曾對紙質媒體“嗤之以鼻”的巴菲特為何不惜食言,重金介入紙質媒體?美聯社不無戲謔地稱,巴菲特此舉更像是對他導師煙蒂投資哲學的一種致敬。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支庭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巴菲特看中的是地方紙媒所擁有的人力與社區關系資源,“如果經營得好,紙媒完全可以在新模式下成為利潤的源泉。”
“沒有什么比地方報紙更重要的媒介”
美國廣播及出版商Media General上周四宣布,已經與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達成協議,后者旗下的BH媒體集團將斥資1.42億美元(約合9億元人民幣)現金購買Media General旗下的63家地方報紙。
以精明著稱的巴菲特說:“在團體感很強的城鎮,沒有什么比地方報紙更重要的媒介了。”BH媒體集團主席特里·克勒格爾也表示,這些報紙在各自的市場里都是領先的機構和品牌。
值得玩味的是,報紙此前還是巴菲特的“棄兒”。2008年伯克希爾的年度會議上,他曾公開嘲笑紙質媒體的運營模式。2009年,巴老又在其“招牌菜”——“致股東的一封信”中不無鄙夷地說,“讀者都轉向了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報紙是一種過時的模式,將持續虧損且不復生機。”
不過,一向頑固而且揶揄“掏錢買報紙顯得可笑”的巴老去年開始卻180度大轉彎為紙質媒體辯護并身體力行。2011年11月底,伯克希爾宣布以1.5億美元現金收購巴菲特老家的《奧馬哈世界先驅報》,同時為該報社承擔5000萬美元的債務。
現在,紙媒已成為巴菲特的“座上賓”。在他看來,“如果報紙能夠繼續提供其他媒介無法替代的信息,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在很多方面紙媒都會做得比其他媒體更好。”但他也同時強調,報紙需要停止在線提供免費新聞的服務。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王海認為,巴菲特對傳統紙媒的并購是為了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因為報紙是建立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以及媒體長遠發展的基礎。
然而,這些并非巴菲特收購Media General旗下地方報紙的真正原因。作為上述交易的一部分,伯克希爾·哈撒韋將向Media General提供4億美元7年定期貸款,以及4500萬美元的循環信貸額度,從而獲得認購Media General公司19.9%股份的期權。值得注意的是,該長期貸款的利率將高達10.5%。也就是說,在2020年該貸款到期時,如果MG按期支付所有的利息,伯克希爾就已經收回了它幾乎所有的4億美元投資。
“更看中的是報紙與社區的關系”
事實上,巴菲特與報紙的淵源可謂相當深厚。他的外祖父執掌過《卡明縣民主報》,父親曾是《內布拉斯加月報》的編輯。當他13歲時,就開始在《華盛頓郵報》當報童,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69年至1977年,巴菲特通過伯克希爾公司先后投資了《太陽報》、《華盛頓郵報》和《布法羅新聞晚報》等紙媒。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巴菲特坦言,由于市場競爭過于激烈,廣告收入下滑以及定價權的日漸式微,他開始不怎么愿意再買媒體資產。
對于為何2011年再度青睞自己曾避之不及的紙媒,巴菲特只是簡略地表示,看中的是報紙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運營管理。支庭榮認為,巴菲特并非看好報紙,而是看好媒體本身。收購報紙后會取得一些關鍵的資源,比如原來媒體的員工、跟當地社區的關系和企業文化等。“如果持續經營的話,產品形態是可以改進的。對于一個敏銳的投資者來講,在一個報業相對衰落的階段,也是商業上一個好的機會,介入的價格相對低廉。”
著名知識產權專家代月強亦持有類似觀點。“我認為報紙這種傳媒手段價值被大大低估了,它有增長的空間。”代月強表示,資本運營最核心的觀點就是“低價進,高價出”。“巴菲特收購這些報紙的盈利可能會有一個過程,其間要看他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虧損只是一個表象。”
以《布法羅新聞晚報》為例,其被巴菲特收購后,先是連年虧損,后又遭遇工人大罷工,急得巴菲特與芒格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巴菲特一直自我勉勵,耐心地等待時機。1982年,《布法羅新聞晚報》成為布法羅市唯一的幸存者,當年盈利就達到1900萬美元,后來蒸蒸日上。
“巴菲特更看重的就是報紙與社區的關系,以及報紙作為媒體具備的一種信息聚合的功能,這種功能使得媒體成為信息聚合的中心。在一個城市或社區,信息聚合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功能以及輿論功能,而這些資產都是可增值的。”支庭榮表示,實際上報紙本身是容易評估的,它的資產價值越來越遞減。但是報紙所擁有的潛在的資源是更重要的資源。如果用的好的話,在新的模式下就可以成為利潤的源泉。
追問
報紙的商業模式可持續嗎?
得益于股神的明星效應,巴菲特斥巨資收購地方報紙似乎一下子又讓“垂垂老矣”的紙媒煥發出青春的光彩。支庭榮認為,紙媒處于一種衰落的狀況只是表面現象。“紙媒傳統的盈利模式和格局在今天發生了的一些改變,但媒體會長期存在,甚至是永遠有它的需求,至于是報紙還是某種電子形態卻不一定。”
“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方式,報紙依舊為人們所欣賞。閱讀方式的變化并不影響它擁有的魅力。”代月強認為,報紙的商業模式可以在新的時期有不斷的變化,尤其是運營模式要不斷得到創新,尋找到適合它的模式。“適應了新的變化和挑戰,報紙在網絡時代會更有競爭性。”
不過,對于紙媒的悲觀情緒近年來也不斷發酵,有美國專家就預測再過30年報紙就將不復存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陳致中也認為,報“紙”這種材質的媒介遲早會消失,只是時間而已。“等到現在中、老年這一批效忠于報紙的讀者逐漸淡出主流后,新生代的讀者那就是完全網絡時代的人了,到時候紙媒的消失是必然的。”
陳致中預計,中國“紙”媒的黃金期最多還有15年至20年!“紙媒傳統的商業模式存在較大問題,我國的報紙是幾乎9成以上營收都靠廣告,內容差異化不夠明顯,讀者忠誠度不夠高,單靠擴大發行量來吸引廣告客戶,終究是有瓶頸的,要想去匹敵互聯網巨頭,更是不可能的。”
“紙媒雖然會消失,但‘報紙’,‘雜志’這些媒體形態還是會存在,只是會轉換到其他平臺如平板、電子紙上呈現。”陳致中認為,盡管無法就紙媒的未來作出具體的預測,但從《華爾街日報》、《經濟學家》等的經驗看來,強化自身的內容和品牌影響力,依然是不二法門。其次,要找出能提高受眾粘著度的服務。陳致中強調,報紙應該善用自身區域性的優勢,和當地的社群、商業、政府乃至于各種類型的網站緊密結合,讓報紙不再只是“新聞提供者”,而變成綜合性的“服務提供者”。
此前,浙報傳媒上市路演時,其總經理蔣國興曾表示,仍然對現有的傳統媒體主業發展抱有信心,并稱中國的報業至少還有5年的黃金發展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