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商業時報》3月15日文章,原題:西方對中國稀土政策的看法短視 美國和歐洲曾熱衷于抨擊日本。如今,這兩大強權開始對中國展開類似的猛烈攻擊,原因不外乎人民幣匯率和稀土政策等問題。然而,在這兩個問題上,美歐都表現得短視和虛偽。
本文不準備談論所謂的人民幣低估的問題。但要指出,中國不愿破壞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不愿屈服于壓力,像當年過于順從的日本那樣大幅重估本國貨幣匯率。中國這樣做并無過錯。
同樣,北京意識到稀土的戰略和商業價值,采取富有遠見的政策,而別國卻持短視(結果是有害的)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資本主義”表現比純粹的市場資本主義出色。外界不應因此指責中國。
本周,美歐乃至日本聯手挑戰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為什么這些國家現在突然面臨稀土短缺問題,或至少覺得易受中國中斷供應的沖擊?原因在于多年來他們自己忽視了對稀土的開采和冶煉。事實上,中國的行動迫使他們認識到,沒采取措施確保全球稀土的充分可靠供應,在戰略和商業上是多么不明智。
替代供應確實存在,但需要時間和投資,而短視的美歐和日本不喜歡這樣。他們想要中國繼續大量、廉價地向世界供應稀土。特別是美國,總喜歡說,稀土價格(與人民幣一樣)應由市場力量決定。但一種初級產品的價格顯然取決于供應和需求。若市場沒能做到目光長遠并為未來供應提前投資,那么當形勢所迫、被迫認識到自己短視的代價或“成本”時,就沒理由抱怨。
美歐、日本企業也不應抱怨為了將稀土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技術產品而不得不去中國設廠。畢竟,幾十年來他們一直樂得享受廉價勞動力的好處。如今,他們應該準備“爬山”。
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德里克·希瑟斯認為,中國的貿易政策是有不少問題,但把矛頭對準稀土配額,卻是個怪事。“去年,中國稀土出口勉強達到配額的一半。價格攀升及其他地方供應的擴大,造成對中國稀土的需求驟降”,他說,“美國最大的稀土公司還達成協議,將對華出口稀土。以前擔心中國停止向世界供應稀土就沒多少根據,如今就更是這樣。”▲(作者安東尼·羅利,喬恒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