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躁動九月 傳聞來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09:30 股市動態分析
近十年來的9月行情綠肥紅瘦 加息、開征基金分紅稅、不再批準再融資……仿佛所有利空傳聞一夜之間來襲 面對紛紛擾擾的傳聞,大盤在5000點顯得“高處不勝寒” 本刊記者:趙琳 陳志中 9月,注定是多事之秋。自大盤踏在5300點以來,各種傳聞一時之間突然而至。受央行宣布上調準備金率0.5%的影響,上周五股指一改往日低開高走的慣例,收出長陰,5300點關輕易失守,雖然本周一股指有所反彈,但周二又因為增幅高達6.5%CPI數據的出爐,做空能量集中釋放,再現大跌。面對市場流傳諸多的利空消息,市場不堪一擊的脆弱信心可見一斑。 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強制減持3000億國有股、不再發新基金、開征基金分紅稅、特別國債發行6000億,其中2000億市場公開發行……這些傳聞有的已經兌現,有的一旦兌現將對未來行情產生重大影響。5000點的大盤是如此的“高處不勝寒”,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將觸動它那脆弱的神經。 現在就讓我們細數一下近期以來盛傳的,并對市場有著重大影響的傳聞。 央行再度加息 8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尚未出爐之前,就有經濟學家、分析人士預計央行將再次加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表示,根據目前的經濟形勢,預計中國央行將在今年剩余時間加息一到兩次。而隨著CPI和PPI(外貿順差)兩大敏感數據的公布,市場的神經再度繃緊。8月份CPI增幅高達6.5%,創下了10年以來的新高,業內專家表示,在PPI和CPI雙雙走高的情況下,市場必定涌現新一輪的通脹預期,央行近期可能還會使出加息的殺手锏。 渣打銀行中國區高級經濟學家王志浩認為,最近央行官員發表言論希望能看到實際存款利率為正,表明央行認為加息尚有空間。今年仍將有一次27個基點的加息,但增加加息次數的壓力在增大。高盛亞洲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表示,截至年底或將有兩次加息和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措施出臺。天相投顧分析師表示,面對8月份高CPI,央行會進一步通過加息來降低全社會通貨膨脹,抑制通脹擴散到非食品領域。申銀萬國分析人士也表示,國家將會進一步出臺政策控制通貨膨脹,這些政策可能包括:加快升值和加快升息。總體看來,央行加息幾無懸念,只是時間問題。上海一基金公司研究員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8月CPI同比漲幅的加速上行,和上周定向央票發行因素,都令市場認為央行加息可能隨時將至。周五下午,央行宣布再次將基準利率上調0.27%,我們預期,10月份央行現次加息的可能性十分之大。 年內第五次加息將對股市將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們看到,自去年以來的多次加息,每次加息股市都是以上漲作回應。由于對再次加息已有預期,對市場的沖擊應該不會太大。寶盈基金宏觀策略研究員盛軍鋒認為,從經濟基本面來看,過熱的程度還并不至于導致嚴厲的行政性緊縮政策,況且從趨勢上來看,過熱程度有所緩解。未來的政策仍將延續過去的格局,只要不會有嚴厲的行政性調控,對市場影響有限。海通證券高級分析師陳明亮認為,調控壓力增加,進一步的緊縮措施會出臺,預計將會對股市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尤其是資金密集性行業。雖然目前影響不會馬上呈現,但在效應積累下會有暴露問題的一天,還是值得關注的。 開征基金分紅稅 9月初,開征基金分紅稅的消息突然在坊間盛傳,雖然截至目前,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的確認或是澄清,但傳聞卻有愈演愈烈之態勢。而且更關鍵的是,多數聽聞這一傳言的投資者都認為其最終成真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記者也曾就此采訪了某基金專業人士,該人士認為,在當前基金主導市場行情的背景下,如果指數進一步走高,政府采用這一手段以控制基金規模的過度膨脹,是非常有可能的。 毫無疑問,這一傳言如此受到市場的重視,和“5•30”以來基金在市場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的現象是分不開的。隨著下半年基金主導了行情以后,市場的“二八”現象變得更加顯著,基金重倉配置的大盤藍籌股、指數成分股大漲,但大量的其他個股則“躺倒不動”,許多散戶投資者在下半年里就一直處于“賺指數不賺錢”的尷尬局面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基金份額凈值的快速增長,對投資者就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吸引力。自“5•30”以來,截至9月12日,185只開放式股票基金的凈值平均增長達到33.13%,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為32.46%;但就單個基金來看,跑贏大盤的開放式股票基金共105只,在所有開放式股票基金中占比45.95%,再考慮到在“二八”現象顯著的市場中,散戶投資者很難取得跑贏大盤的投資回報,基金的投資收益對散戶投資者的吸引力不言而明。因此,整個下半年里,即使是在7月份大盤迅速回漲的階段,基金份額的申購一直十分火暴,基金的資金規模也一直都處于快速膨脹當中,截至近期的數據,基金已占A股總市值的44%以上,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水平。 當前的整體市場都面臨估值過高的壓力,基金要保持其重倉配置股票的上漲,就必須不斷有新增資金的支持;反過來,雖然整體而言,下半年基金的申購持續火暴,但在基金內部,還是存在吸引市場資金的競爭,基金則需要用相當的凈值增長或者是分紅,來吸引新的資金進入。這其中,分紅是基金主要采取的一個手段。分紅作為基金吸引新投資者具有三個顯而易見的優勢:第一,現金收益回報的財富效應十分直接,對潛在的份額購買者的刺激較為強烈;第二,并非所有基金都能取得極高的凈值增長,要在每日刷新的開放式基金凈值增長排行榜上保持領先有相當的難度,但進行一次大比例分紅就容易得多;第三,也是更重要的,分紅后基金單位凈值大幅下降,使基金份額在投資者面前呈現出“價格優勢”。因此,分紅是基金吸引新資金入市的重要法寶。 由此,也不難推斷為何市場如此重視基金分紅稅的傳言了,如果對基金分紅開征資本利得稅,勢必影響基金采用頻繁或大比例分紅手段來吸引新資金的做法,而缺少了不斷增加的新資金支持的基金,將失去將其重倉股的股價進一步推高的能力。這樣的后果,一方面,可以避免基金出于自身利益不斷推高股價而給市場帶來更大的整體風險;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基金失去了做多能量之后,其自身業績的下降有可能引起投資者大規模的份額贖回,贖回壓力將進一步削弱基金的力量。當基金在贖回壓力下不得已拋售其重倉股時,將引起相關股價的大跌進而引發指數大跌,從而非常容易觸動高位市場的敏感神經,引發市場崩潰。 因此,政府通過開征基金分紅的資本利得稅,是有效遏制當前基金不斷推動指數上行增加市場整體估值風險的方法。因而我們認為這一傳聞最終坐實的可能性很大。確切地說,它將作為政府調控手段中保留著的一個砝碼,在關鍵的時候壓下來。由于本周市場歸于調整,短期之內政府采用這一手段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但當調整結束,指數再度上行,甚至接近6000點時,政府最終采取這一手段就十分順理成章了。另外,這一政策本身就具有較大的操作空間,政府需要在實現遏止基金規模過度膨脹和基金做多欲望增高市場整體風險與防止引發基金贖回潮進而引發市場崩潰之間尋找一個微妙的平衡關系。 暫停批準發行新基金 “暫停批準發行新基金”傳聞出現在“開征基金分紅稅”出現之前。究其根本,停發新基金的目的與開征基金分紅稅一樣,都是為了遏止基金整體規模的過度膨脹。但有所不同的是,開征基金分紅稅是針對已發行基金,減少其新份額的申購;而停發新基金則通過停止新基金的發行來降低資金借道基金入市的速度的和規模。比較而言,開征基金分紅稅政策的打擊程度更深、威力更大,是遏止基金規模膨脹政策中治本的手段,只不過其藥效過于猛烈,需要斟酌使用。但停發新基金政策雖然打擊面窄,但在防止市場被過度推高方面的效果更好,是一種治標的手段。其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新基金發行吸引新資金的速度和規模更大。比較已發行基金的新份額申購,發行新基金能吸引的資金規模無疑是更為巨大的。雖然目前所有基金都有強烈的吸引資金的欲望,但是作為已發行基金,其份額與資金總數是受到其運作能力限制的。而且,再多的針對已發行基金的份額申購,不過是在其已有的巨大規模資金的基礎上的小增量;而新基金發行,增加的資金則是一整只基金的規模。“5•30”大跌以后,為了盡快扭轉市場的頹勢,政府加快了審批通過新基金發行的速度。轉眼之間,4、5只新基金完成發行,幾百上千億資金迅速集合完畢,殺入股市。集合資金的速度和規模不可謂不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新基金推動股市上漲的愿望和效果大于已發行基金。在股市的上漲階段,新基金在創造業績方面,較已發行基金先天存在弱勢——建倉時機。已發行基金可以選擇在股市的低迷階段建倉,從而大幅降低建倉成本,在股市的上漲階段獲益也就更大。而新基金的建倉期適逢股市大漲,建倉成本也水漲船高。為創造業績,新基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推高已大幅上漲的股價;二是尋找已發行基金尚未建倉的優質個股(與下半年里耳熟能詳的投資策略——“尋找價值洼地”不謀而合),而這兩種手段無論哪一種,都將比已發行基金更顯著地推動市場向高位運行。 因此,可以注意到,自從市場攀上5000點高位以后,新基金入市的聲音便驟然寂落起來,除早已獲得審批通過的一兩只新基金外,再無新面孔面世。通過“審批”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本就是我國政府調控經濟的一個常用手段,這一手段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實施起來也絲毫不著痕跡。所以,這一傳聞本就不存在“是否落實”的問題,調控的閥門穩穩掌握在政府的手中,開放自如。而無論是從近期都沒有新基金面世這一事實來看,還是市場已經不起再來一番四五只新基金的“鬧騰”這一推斷來看,一段時間內,恐怕是將沒有新基金問世的了。但如果此輪調整的調幅過深,政府自然又會重新扭開閥門。 股指期貨時間表近期推出 日前有消息稱,獲準金融期貨經紀業務、交易結算業務和全面結算業務資格的期貨公司數量已分別達16家、1家和2家。三類金融期貨業務牌照的紛紛發放,使各界對股指期貨于年底前盡早推出的預期有所增強。上周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達沃斯夏季年會上表示,“股指期貨準備工作基本完成,條件成熟時會適時推出”。受此影響引發了市場對一直難產的股指期貨推出時間表的猜測,日前就有傳聞稱“中國證監會將在關于股指期貨的聲明中披露正式推出股指期貨的時間表,其推出時間可能是近期。” 中金公司研究員李光崢表示,隨著首批金融期貨全面結算業務牌照的誕生,意味著股指期貨的準備工作更向前推進一步,不過目前來看,期指各項準備工作都已就緒,推出的具體時間將取決于管理層的決策,為了使市場向著更穩定、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管理層必然要在市場漲跌均衡期推出,而目前市場并不符合這個要求。 有分析認為,股指期貨推出的時機可能是10月或者11月,而時間表一般會在股指期貨正式推出之前的1-2個月公布。由于目前已進入9月份,所以市場上也就有了這樣的傳聞。而在時間表公布后、股指期貨推出前,機構的搶籌效應通常會推動股指走高,但股指期貨推出后,股指則多數會出現回落。 港股直通車懸念 自8月20日外匯局公布《開展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試行方案》以來,港股直通車的推出進程就一直跌宕起伏。之前有媒體報道稱,港股直通車最快于9月1日即可成行,但隨后管理層態度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要求對港股直通車方案的風險和操作程序進行重新評估和調整。一推再推的港股直通車究竟何時才能發車?這是目前業界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有傳聞稱“港股直通車現在遲遲不獲批的主要原因,是內地券商和銀行集體向國務院和中國證監會上書反對。”據有關媒體透露,參與上書國務院和中國證監會的券商包括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和招商證券等,部分商業銀行也參與其中,他們的主要理由是資金安全問題。又有消息稱“上海證券交易所認為內地散戶不夠成熟,對港股直通車持保留態度。”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內地居民直接投資香港股市的政策目前僅限于天津試點,具體操作仍在準備當中,需要一定時間。朱民表示,“準備得不錯,但還是有很多技術問題,沒有推遲的說法。” 業內估計“港股直通車”發車可能還需要等兩到三個月時間。摩根大通中國證券部主席李晶預計港股直通車可能會在11月份開通。 不再批準再融資 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再融資十分活躍。有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市主板公司擬募集資金合計達888.6億元,其中有38家上市公司提出了非公開發行方案,共擬發行新股81.49億股,擬募集資金602.02億元;已實施非公開發行的公司有14家,涉及新股23.84億股,共募集資金139.27億元。對于上市公司頻繁的融資行為,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已表現出赤裸裸的圈錢”。 此前,有消息人士透露,“針對近期個別上市公司在定向增發等重事項存在信息披露違規行為,導致股價異常波動這一情況,監管部門正考慮在相關審核對這類公司采取冷淡對待態度,其再融資事宜可能會暫停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近日又曝出“手中有大量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不減持,又要再融資的可能都不批了”的傳聞。 結合此前深交所總經理張育軍在該所舉辦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編制研討班(第一期)表示的“今后,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并購重組時,監管部門將考察其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可以看出監管層將把上市公司重組再融資將與社會責任掛鉤,這一方面是貫徹落實《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精神的重要步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監管層開始逐步重視這一問題。 對于“再融資可能不批了”這一傳聞,市場人士認為,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不過對于上市公司再融資,管理層在監管力度上將加強是肯定的。對于“存在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公司“其再融資事宜可能會暫停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一可信度還是較高。 強制減持3千億國有股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大非”、“小非”將面臨相繼解禁,由于不排除監管層通過鼓勵上市公司減持國有股股份來增加股票流通量,以增加國內股市的股票供給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便出現了“強制減持3000億國有股(已經簽批,5%以下的無需強制,也無需批準,這3000億就是增量)”的傳聞。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對國有股比例仍占主導的滬深股市來說,國有股一旦減持,則意味著巨大的擴容壓力,對市場影響較大。回顧中國股市歷史,2001年6月13日,《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發布,并在之后的新股發售中首開減持先河,市場也由此步入長達4年之久的漫漫熊途。短短兩三個月,滬指就從2245點猛跌至1514點。2001年10月22日,證監會緊急叫停了國有股減持,滬深股市次日開盤全線上漲,并創下實施漲跌幅限制以來最大的一次單日漲幅。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不再出臺國有股減持的具體實施辦法,又成為股市的一次特大利好,滬深股市迎來全線漲停的“6.24”行情。 不過,由于此前國資委曾發布了《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辦法》、《國有單位受讓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規定》以及《上市公司國有股東標識管理暫行辦法》,對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受讓進行規范,此舉表明了監管部門已充分意識到貿然打破市場平衡的危害性,在減持的節奏、減持的方式等方面都注意兼顧到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和整體市場的穩定性,同時在價格的確定上充分考慮如何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讓上市公司國有股權進退有序,在給予自主性的同時保持可控性。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強制減持國有股”傳聞的可信度較低,目前國家對資本市場的調控思路仍以市場化的操作為主,行政命令式的做法可能性不大;亦有觀點稱,“強制減持國有股”還將違反證監會關于“大小非”減持的政策限制(股改后第一年禁售,第二年、第三年分別按5%、10%限售),由于股改大規模啟動是在2006年,2007年大多數國有股處于禁售限售期,如果處于禁售限售期的國有股違規強制減持,將使政府失信于民。 召集基金券商負責人會議 上周五某媒體曝出了一條“證監會明天召集所有基金券商老總開會提示風險要求”的傳聞。后來有消息稱,監管部門在會上對基金負責人要求“不要再推高已大幅上漲的股票”。 這一傳聞從文字風格上看就帶著濃濃的“民間特征”,既然口口相傳,且不論真實與否,消息內容本身是很值得品味的。 與“審批”一樣,“會議”也是我國政府十分擅長的一種靈活、便利而且有效的調控手段。雖然國外也有行政審批或者公告形式的政府調控手段,但無論是應用的廣泛性和最終效果和我國的情況都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在金融市場上,國外勉強可以與之相比的例子,可能就只有每周的美聯儲例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了。 既然我們經濟、政治中還存留有濃厚的“人治”的風格,那么“會議”作為一項調控手段,其能量相比政策或者“審批”來說,一樣不可小覷。無論是煞費苦心地暫停新基金的發行,還是竭力地減少已發行基金的份額申購,其最終目的不外乎是限制基金進一步推高市場的能力。而很可能的是,這些政策最終將不如直接通過會議,讓基金按照政府調控的意愿“良性做多”。 但是,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另一個事實不容忽視,下半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大量認購旗下基金份額甚至是與其他基金公司交叉持有份額。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利益的驅動下,基金公司的做多欲望可以被一個會議“削”去多少,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我們認為,如果真的召開了這樣的一個會議,是否要求基金公司“不要再推高已大幅上漲的股票”并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事實上,任何會議的最終決策文件里也不可能會出現這樣明白無誤的“指示”)。我們更相信,政府如果召開此類會議,將更有可能劍指基金的自我持有和交叉持有份額的現象,出臺文件和政策加以限制,從而可以從根本減少基金的做多欲望。 頭條 已兌現的傳聞 提高印花稅 上半年,隨著上證綜指的走高,利空傳聞也開始不絕于耳,今年5月中旬以來,市場上出現了有關提高印花稅的傳聞。 由于印花稅是股票投資的交易成本之一,印花稅率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因此我國歷史上也多次把證券交易印花稅率作為調控股市的工具。對于是否會提高印花稅率?財政部、國稅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未聽說近期將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 可就在財政部表態沒幾天后,5月30日凌晨,出臺了提高印花稅的政策: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決定從5月30日起,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現行1‰ 調整為3‰ 。即對買賣、繼承、贈與所書立的A股、B股股權轉讓書據,由立據雙方當事人分別按3‰的稅率繳納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政策出臺之后,中國股市旋即急速下挫,滬指在短時間從4300多點下跌到3400多點,個股跌幅更是慘不忍睹:4天內深滬兩市700多只個股票跌至停板,另500多只個股跌幅超過30%。 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 9月以來,央行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傳聞甚囂塵上。果然,9月6日,央行宣布,決定從9月2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央行表示,此舉意在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 存款準備金是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銀行強制要求商業銀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動性。此次上調準備金率是中國央行自去年6月以來第十次、也是今年以來第七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調整頻度較為密集,顯示監管層繼續打出“組合拳”加強宏觀調控的決心。此前,自8月15日起,央行已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12%。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仍是針對流動性過剩,而非針對股市采取的行動。但由于股市現在存在內在的調整需求,此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能成為調整的借口。亦有人士指出,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可能會對目前不斷走高的中國內地股市有抑制作用,但并無直接影響,股市總體趨勢沒有改變。 發行2000億特別國債 上周末某媒體登出的“七大利空”傳言中,發行2000億特別國債的傳聞迅速兌現——9月10日財政部公告稱,將通過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向2006年-2008年記賬式國債承銷團招標發行2000億元。其中9月份計劃發行3期特別國債總量1000億元,分別為9月17日和9月28日發行15年國債,9月21日發行10年國債。其余1000億元特別國債根據債券市場情況于2007年第四季度完成發行。 財政部此次公告中,有一些細節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首先,此次國債的發行期限均在10年以上;其次,發行計劃密集——12天內完成1000億元國債的發行。結合周一的上調準備金率政策的出臺,近期紅籌股回歸以及新股密集發行,這幾項政策的組合效應必然在短期之內使市場的資金流動性大幅縮減,而在長期上也引發了市場對于資金面緊縮的憂慮。再加上周三創記錄的8月CPI數據,進一步引發了市場關于加息的憂慮,最終導致了11日市場的大幅調整。 特別國債的發行,以及準備金率的上調,都屬于央行范疇的政策調控。對比其他正“箭在弦上,引而不發”的其他部門的調控政策,我們可以看出,央行抑制流動性泛濫的決心是巨大的,政策是堅決的。由此,我們也不能不重視在最新CPI數據出臺以后,在股市處于敏感時期時,央行加息可能對市場帶來的沖擊。這恐怕是特別國債發行的傳言落實后,最值得市場慎重考慮的一個“后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