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6月09日 08:55 中新社
面對物價下降,需求不旺的環境,中國國內的零售和批發商們大倒苦水:如今競爭太激烈,老百姓不肯輕易掏腰包,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然而,外國的商業巨頭們卻似乎樂于做這種“賠本賺吆喝”的買賣,他們的目標是:先進入中國這個潛力無窮的市場,站穩腳跟,圖謀未來的發展。 實際開放超過承諾 在中國加入WTO的談判中,分銷業的開放備受關注。 中國從一九九二年開始進行零售業對外開放試點,當時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等六個城市和深圳、廈門、汕頭、珠海、海南五個特區,每個城市允許試辦一到兩家合資零售商業企業。批發業一直禁止外資進入。 迄今經中央政府正式批準進入中國的合資零售商業企業僅有二十家,共引進外資七億美元,還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現有的合資企業的貨源有八成左右是中國本地貨,并未帶來“洋貨”的沖擊。 正式批準的企業中,來自亞洲的居多,來自歐美的偏少。引進的多是經營高中檔商品為主的百貨店業態,而中國急需發展的超級市場業態、倉儲商店業態、折扣商店業態很少,這多少有些違背開放的初衷。 由于國家的審批手續比較嚴格,許多地方進行變通,實際上進入中國的外資商業企業近三百家。有的完全不符合中央的政策,有的是打“擦邊球”。 當局意識到,與其口頭不開放,實際濫開放,不如擴大開放,并納入法制軌道。中國去年發布了《外商投資商業試點辦法》,將開放地域由原來的十一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辦單店,也可以辦連鎖店,經濟中心城市可以增加一到二家試點。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則允許對批發業進行合資、合作試點。外商投資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動,原來外資不可以控股,現在經國務院特批的個別企業,外資股份可超過百分之五十一。 外資零售業仍處“綠燈區” 中國百貨零售業近年總體效益下滑,生意難做,令一些外商望而卻步。然而權威人士認為,中國流通業對外開放趨勢不可逆轉,零售商業的對外開放仍處于“綠燈區”,并未達到需要控制的“警戒線”。 國家內貿局總經濟師黃海指出,外資進入中國流通業給國內商業企業帶來的心理壓力遠遠大于實際的壓力。所有中外合資合作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僅占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百分之十。目前商業企業的過剩主要是結構性失衡和現有商品有效供應不足,并非外資引進過多所致。中國流通業的對外開放仍有很大空間。 零售業仍是中國今后流通領域對外開放的重點,特別鼓勵國際上有實力、技術先進的著名商業集團進入中國,從中國零售業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如商業的物流領域特別是倉儲、現代化配送中心、商品加工包裝等環節,與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合資合作。 專家建議,今后興辦合資零售業應重點向中小城市、城市新興地區和中西部地區轉移;應增加興辦倉儲超市、連鎖超市、平價超市、特許經營和便利店;完善連鎖店的電腦管理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中新社記者余東暉 | ||||||||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觀點 > 市場 / 內容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