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觀點 > 市場 / 內容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6月01日 11:31 中國經濟時報
記者從5月25日至28日在成都市召開的全國名酒廠營銷工作會暨中國首屆白酒營銷高級研修班上獲悉,曾經創造輝煌業績的名酒企業,近年普遍出現價格不同程度的下滑、銷售額減少、企業效益普遍不如從前的現象。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情況?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部門。 價格──讓高檔名酒高處不勝寒 據中國白酒協會業有關人士楊柳介紹,首要因素是名酒價格普遍偏高、消費層狹小。以產量、銷售額、利稅前20強的白酒企業為例,1999年這20家骨干企業完成銷售額187億元,實現利稅70億元。高昂價格帶來高額利潤。名酒價格在30-300元之間。這種價格白酒的銷售多為兩種:一是請客送禮;二是公款消費。由于全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企業效益普遍不景氣,人們的購買力下降,致使整個消費市場呈疲軟態勢。30-300元的價格,特別是每瓶零售價在100元以上的名酒,將老百姓毫不客氣的拒之門外。 另一方面,楊柳說,近年來名酒是包裝越來越精美、口感卻大不如前。有的消費者拿出幾年以前的普遍包裝名酒與現在高檔包裝的名酒進行對比,外觀好看了,品質卻下降了。消費者十分期望名酒更多的服務于大眾,但對名酒酒質下降極為不滿,更反感為賣珠而美其櫝的做法。 假冒偽劣產品對名酒影響巨大 與會的企業代表談到假冒偽劣產品對名酒的影響也是滿腹苦水,認為來自外部的因素對名酒企業的打擊也是巨大的。 企業代表認為,現在一些企業或個人制售假冒偽劣名酒更為隱蔽。他們打名酒的擦邊球,在包裝上仿名酒的防偽圖案,品名上取與名酒相近的字形詞義以混淆消費者的視聽,若與之打官司對方正是要以此出名,創造廣告效應。這種廠家生產的酒流向市場以后,所有負面影響只能由名酒企業承受,不可避免地對名酒企業產生巨大沖擊。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于1999年第四季度對白酒產品質量進行了國家監督抽查,本次抽查的80種品牌中,57種來自大路型企業,合格產品50種,合格率87.7%;23種來自小型企業產品,不合格品占了9種,合格率僅為60.9%,而消費者熟悉的12種名酒,如貴州茅臺、五糧液、滬洲老窖、汾酒等全部符合標準規定的要求。 名酒的質量雖達到標準要求,但品牌卻受到打擦邊球的不合格白酒的影響。 品牌太多太雜 名酒的品牌效益是潛在的市場價格,開發一個品牌,需要巨大的投入。所以,目前名酒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圍繞自己的知名品牌開發企業產品,而所開發的系列產品基本上可以稱之為是名酒企業在大打品牌延伸戰術,圍繞著自己的知名品牌,絞盡腦汁地把名酒品牌轉移和延伸至系列產品之中。 系列開發是發展的必然,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名酒企業自己揩自己的油,而且總存在著在品牌上生拉硬拽的現象。 這主要表現在品牌延伸衍生的“文化和歷史”。 酒本身是一種傳統的工業品,但給人以藝術的感覺。名酒企業創出了名酒品牌后,在充分移轉名酒品牌前提下,總會為品牌延伸出來的新產品牽強附會地拉上“文化”的大旗,翻當地的舊時全國知名人物,找歷史典故,或皇宮的高貴故事,或詩人騷客的風流儒雅,以此說明新開發的品牌,喝了不高貴就高雅,一時間,御酒、貢酒、X酒王像是突然從地底下挖掘出來的文物,價值神秘不可評估,文學人物和詩人名人更是被直接命名為酒的品牌。 開發酒文化絕對是挖掘名酒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途徑,但給消費者的感覺是名酒廠自己醉醺醺地故弄玄虛把品牌加個文化故事,消費者手拿著鈔票,睜著雪亮的眼睛,卻在算計著買什么酒喝著實惠、有益。記者韓清華實習記者張海濤
| |||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觀點 > 市場 / 內容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