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企業,已經置身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中。全球化必將對國內企業尤其是國企帶來沖擊,在日前召開的“2000年中國企業高峰會”上有專家提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國企要想謀得生存與發展,必須善于吸取世界經濟變革的新因素,實現經營戰略的重心轉移,大力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靠核心競爭力贏得生存權與主動權
專家們認為,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核心競爭力的這種威力實際上已經顯現端倪,縱觀那些在商戰中折戟沉沙的企業,無不是他們漠視了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正大集團曾經是泰國最大的企業,也是最早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1979年正大開始來中國考察項目,與可口可樂、摩托羅拉[微博]等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中國推進專業化戰略不同,正大處處撒網,在中國除了寧夏、西藏、青海以外的各省共投資了近180多家企業,投資領域涉及農牧業、啤酒釀造、石油化工、通訊制造、摩托車等十幾個行業。由于戰線拉得太長,行業相關度不密切,從而其“核心競爭力被稀釋”,導致在華投資遭遇挫折。
相反,一些企業重視培育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葡萄酒業的龍頭企業張裕,近幾年通過建立業內唯一具有省級以上資格的技術中心、引進一大批高素質的營銷人才、構筑龐大而充滿活力的營銷網絡等措施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使企業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家電業的海爾、海信[微博]等成功國企,也都把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重中之重,海信甚至為此而提出了一個“百年海信”的企業發展理念。
如何培育核心競爭力
專家們指出,與這些跨國公司相比,中國的國企尤其缺乏核心競爭力。那么,國企如何去培育核心競爭力呢?
專家們認為,要依靠體制創新來實現。通過對經營機制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以獲得企業同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通過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建立起企業內部的科技創新機制,獲得企業內在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張裕公司董事長孫利強認為:最關鍵的是觀念的改變。他說:“國企基礎比較差,現在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一提全球化,不少人都有一種畏怯的情緒:來的都是跨國大公司,國企哪有實力跟它們叫板?但我認為并不盡然,現在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國企的規模小、基礎差,而是沒有核心競爭力。我在分析所有成功的百年老店時發現,它們的核心價值觀有兩個共同點:第一個叫‘終極關懷’,能放棄眼前的利益,追求長遠的利益;第二個就是核心競爭力。這個競爭力是什么概念?它的力量在沒有發出來的時候,表現為肌體上的健康,比如說心臟、血液、肌肉等方面。現金管理是血液,產業構架是骨骼,還有企業文化、人員素質等等,這些東西平時你都不大看得出來,但跟人競爭時威力就從中表現出來了。我們張裕1989年還是一個虧損的企業,但十年以后,在中國及東南亞市場,張裕是一個能讓跨國公司感到頭疼的對手。這種市場優勢來自于哪里?就來自于我們經過多年努力培育起來的核心競爭力。”
國有特大型企業金陵石化公司總經理吳瑞林說:“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培育堅實、持久的核心競爭力,是國企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從長遠看,核心競爭力是大于利潤的!
專家們分析認為,現在國企最迫切的是要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大力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國外企業的許多做法,都是經過多年實踐才總結出來的,同樣也可以為國企所借鑒、吸收。如果還固守原來的計劃經濟那一套,企業是很容易被全球化浪潮吞沒的。
自然,國企的具體情況紛繁復雜,故而在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不能“一刀切”地制定一個標準。重要的是,面對洶涌而來的全球化,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羅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