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7月01日 12:30 158海融證券網
——中證·亞商上市公司50強論壇之張瑞敏訪談錄 初見張瑞敏,一雙稍顯疲憊的雙眼略帶一絲浮腫,目光帶有一種攝人的力量,不太愛笑,表情略有些憂郁。 擁有“全國優秀企業家”、“中國經營管理大師”等諸多稱號的張瑞敏,自1984年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以來,在短短十五年時間,把一個虧損147萬元的小廠一躍發展為99年全球銷售收入高達268億元的跨國家電集團,譜寫了一個個企業經營與發展的神話。在新經濟強烈沖擊中國傳統行業以及中國即將入世的宏觀背景下,張瑞敏在2000年中證·亞商上市公司50強論壇年會上侃侃而談,猶如一位企業經營管理的哲學大師,點撥中國企業生存與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迷茫的現實。 互聯網改變了中國企業的游戲規則 全球蓬勃發展的互聯網經濟暗示著世界未來的潮流,這股潮流對中國企業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這種機遇如果中國企業把握得好,則會獲得更多更快的發展機會,相反,則會被拉下一大截,而且,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會成問題。 那么,中國企業應如何去把握這種機遇呢? 創新!張瑞敏的口中斬釘截鐵地吐出這兩個字。 他說,企業創新首先是觀念的創新。他引述管理大師德普克的話說:“觀念的改變并未改變事物本身,改變的是對事物的認識”。互聯網瓦解了傳統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的關系。在互聯網經濟中,以前由廠家主導的市場轉變而成了由用戶主導的市場,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成為推動企業發展與創新的核心力量,經濟的大批量生產轉向大批量定制。在這種新的游戲規則面前,誰的產品能夠充分滿足用戶多元的需求,它就會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否則就會逐漸被用戶拋棄。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他說,企業的觀念創新是先導,是源泉,而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革新,是企業創新的保障。“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對優秀企業提出了三個標準,其中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是否能適應新的變化是一個重要的標準。新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以物流和資金流為中心的主導模式,而代之以信息流為中心、物流和資金流為基礎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評判一個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現金流的重要性超過了傳統的資產負債率,換句話說,也就是企業將實物轉變為貨幣,再將貨幣轉換為實物的能力成為一條最重要的標準。 而中國企業目前與國外企業的差距是明顯的。與最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在物流和資金流的運作水平上存在10年以上的差距。新經濟是以物流和資金流為基礎、以信息流為中心的經濟,對此,中國企業將面臨的困難和阻力是巨大的。 在新經濟條件下,信息流會加快物流、資金流的發展。對此,張瑞敏提出了一個“倒金字塔”的概念,即:在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組織結構模式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而新經濟則要求把金字塔倒過來,讓企業的每個人都直接面對市場,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個性化需求。 而這個金字塔倒過來對中國企業來講,困難和挑戰是艱巨的。它要求絕大多數企業改變傳統單一的直線職能式結構,并對企業的市場流程進行再造。這無異于一場革命,“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需要企業付出艱辛的努力。 “200億”是中國企業難于逾越的“檻”? 張瑞敏說,在新經濟條件下,觀念的創新和組織結構的創新都是為了一個最終目的,那就是市場的創新。 他說,一個企業,在新經濟條件下要想擁有一席之地,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競爭力。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這種潮流中,企業擁有世界級的規模并不等于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同樣,出口企業并不等于是國際化的企業。中國也有企業進入全球500強,但是僅僅是就規模而言,從效率、管理上講,并不在同一層次上。兩個同樣市值的企業,一個擁有3萬名員工,而一個只有3千名員工,很明顯,這兩個企業的競爭力有著天壤之別。依靠廉價勞動力,進行低質低價的競爭,這種企業是不可能持久發展的,就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言,也沒有經濟意義。 在這里,張瑞敏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看法。他說,在中國,除了壟斷性企業外,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的企業一旦銷售收入達到200個億,便很難再深入、繼續發展。他稱這種奇怪的現象為“200億現象”。歸根結底,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主要是中國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很難適應市場的發展,不能進行有效的內部組織創新、市場創新和產品創新,企業產品銷售網絡主要依靠大戶,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很難適應,走到后來靠打價格戰,這是沒有出路的自殺性行為。 中國企業如何擁有一顆青春的心 在論壇年會上,亞商董事長陳琦偉教授提出一個問題,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普通在市值、規模上小得多,而且不具備物流、資金流的強大優勢,那么,中國企業的競爭狀況到底如何? 對此,張瑞敏說,“船小好調頭”,做為規模普遍較小的中國企業,相對于國外規模龐大的企業而言,速度應該是一種優勢,大公司的復雜的組織結構和組織歷程使其在靈活性上有較大限制,彼之短正好可以成為已之長。 許多人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核心技術或一些核心產品,張瑞敏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他說,核心競爭力在于企業生產管理的特殊能力,在于企業滿足用戶需求,贏得用戶經濟的競爭力。生產用戶需求的產品,是企業長盛不衰的重要秘決;而國外一些企業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進一步的競爭理念,如松下電器提出要生產“用戶想要的,但又表達不出來的”產品,才能形成更強的競爭力。“這樣才行”。而要實現這種競爭力,首先要形成具有這種競爭力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核心在于企業的價值觀。海爾價值觀的核心便是創新。據介紹,海爾每年會生產1000萬個、大約三萬多種產品,平均每天會創造一種新產品。正是這種基于用戶多元化需求基礎之上的不斷創新,才是海爾16年來銷售收入平均以每年81.6%的速度遞增的核心動力所在。 海爾之夢 從1984年至今,海爾走過了三個階段。 1984年至1991年為海爾奠定基礎的第一階段。這7年時間,海爾將所有的人力物力全放在做冰箱一個產品上。“張瑞敏砸冰箱”這個故事便是在這個階段產生的。用張瑞敏的話說,這個階段穩定了海爾的質量,鍛煉了核心的隊伍,為今后海爾的多元化發展和全球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1年至1998年是海爾多元化發展的階段。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93年海爾上市募到了多元化發展的一筆寶貴資金。在此階段,海爾的多元化戰略衍生出眾多的家電類產品,海爾營銷網絡和配送體系的建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而一蹴而成中國家電企業的巨臂。 1998年底,海爾瞄準了中國入世的機遇,開始實施國際化戰略。迄今為止,海爾在全球各地設立了眾多的工廠、公司,其中,在美國的公司的銷售業績以每年150%的速度快速增長,一年內實現了進入美國5大連鎖店的目標,在歐洲開始與西門子等歐洲大企業叫板。可以如此說,海爾已為國際化戰略的勝局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那么,海爾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 張瑞敏的理念非常清楚:要把“海爾的國際化”變成“國際化的海爾”。許多人非常關心海爾在海外上市的問題,對此,張瑞敏并不著急,他說由海外的公司直接在當地上市會更好,這樣更有助于海爾與當地經濟的溝通,最終實現海爾“當地融資,當地融智”的目標。 并且,在互聯網經濟充分發展的今天,海爾也準備在網上大干一場。就此,張瑞敏說,海爾并不想簡單搞一個網上商店,而是要充分發揮海爾龐大的配送體系和營銷網絡的優勢,并利用互聯網個性化的特點,實現用戶在線進行設計、選購,充分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