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http://whmsebhyy.com 2000年07月10日 10:56 158海融證券網
無論如何,在國有企業上市“改制與融資”的雙重目標中,應當將“改制”置于首位。 近來聽到不少好消息,今年前五個月的指標顯示中國經濟開始轉暖,無論是出口、外資流入還是內部需求都有回升。與此同時,香港市場出現了紅籌國企股上揚之勢,特別是中國電信業的新勁旅中國聯通成功在香港與紐約兩地招股上市,總計可拿回64億美元——這個數字遠遠超過預期,甚至超過當年的紅籌股王中國電信(香港)首次公募加上兩次注資后總計62億美元的數字。 形勢向好,于是人們很興奮了。興奮之心很容易轉為一種急切的主張:趕快讓國有企業到海外去上市,去拿錢! 這急切當然不無理由,但也大有令人擔憂之處,因為這會強化目前流行的、但并不正確的價值判斷:“以上市遲早論英雄”。急切導致偏頗,會使企業海外招股行為短期化,最終影響其深層次改革和長遠盈利能力的形成。 從1990年中信泰富在香港買殼上市算起,中國國有企業在海外股市融資已經歷了十個年頭。這些年來,紅籌股、B股、H股、N股形形色色,資本市場起起伏伏,人們已有了相當深刻的感受。特別是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香港以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招股遭受多次挫折,已上市企業的股價表現也乏善可陳。往昔的教訓早已表明,海外上市雖可在一定時期內改善企業財務結構,但對其建立合理治理機制的約束力還是相當有限的。特別是在市場形勢火爆時,具有敏銳嗅覺的投資銀行家們往往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借助行政力量對國有企業快速分拆包裝后立即上市,這雖然可以拿來大把“容易錢(easy money)”,但并不能使企業獲得脫胎換骨的改造,其后果往往是市場震怒,股東吃虧,而股東首先就是國家這個大股東。資本市場趨利而健忘,但我們萬萬不可健忘。 中國離世界比較遠,對國際資本市場也比較生疏,在“姓社姓資”心存疑惑的年代,多數人當然避之惟恐不及;及至幡然醒悟意識到可“為我所用”,主流想法就成了用之惟恐不足。其實,在中國決心建立市場經濟體系并且加入世界多邊貿易體系的今天,國際資本市場再不遙遠,中國企業進出其間的機會廣泛存在著,更需要的還是對市場的理解和了解。因此,無論單個企業還是政策制定者,都應當多一些長遠觀念和從容心態。海外上市盡可以成為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但上市時間表不必過于緊張急迫,功夫應當下在上市前的改制重組上。 到目前為止,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國有企業重組期普遍偏短,這種做法并不符合“中國國情”。國際資本市場畢竟是私人資本主義的產物,其特性與中國國有企業與相去甚遠。尤其是一些資產成百上千億元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一方面因其產業或行業特性被認為具“重要戰略地位”,享受著政策惠顧;一方面長期以來實行上層政企不分、底部諸侯割據的畸型機制,滋生了大量外人難以想象的痼疾。在對這些企業進行改革時,按國際資本市場的標準進行重組改制,無疑是有效的手術措施。但既然施行“手術”就應當堅決徹底,更應在“手術”前后給予一定的整合期。一些歷史包袱沉重的企業,“手術”還只能分步進行。 這一切,決定了企業的重組不可速戰速決,更需要的反是時間和韌性。惟如此,為上市進行的重組才能夠成為企業改革的實質性步驟,而經過扎實重組的企業也才能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巨大、更長遠的成功。當年德意志電信從政企合一、郵電合一的政府部門改造為獨立的國有公司,經歷了長達八年的重組進程,最后于1996年11月在法蘭克福、紐約、東京和倫敦四個市場整體上市時,一舉融資130億美元。這個西方國有企業重組上市的經典案例值得悉心體會。 當然,中國是一個資金稀缺的發展中國家,安排國企海外上市時不可能不考慮“拿錢”,而且“拿錢”之心總是非常強烈。特別是現在國際上科技股在下跌,中國經濟又開始回暖,市場很可能出現了所謂融資“窗口”,讓國有企業盡快上市融資之心也就其情可諒。但冷靜想想就可以明白,抓住機遇從市場“拿錢”有各種各樣的辦法。對國家整體而言,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拿錢”辦法應當是減持已上市企業的國有股;而就具體企業而論,首要標準還是要看其重組改制是否到位,要考慮其長遠發展的利益。 無論如何,在國有企業上市“改制與融資”的雙重目標中,應當將“改制”置于首位。因為一國經濟成長、人民生活富庶,歸根到底依賴于眾多機制先進、具有盈利能力的企業;資本市場上那些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也只能在蓬勃的實體經濟舞臺上展開。一時的“容易錢”或許好拿但也會燙手,我們切不可以企業上市遲早論英雄。據《財經雜志》
|
版權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網